思政课
【本课主题】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理念:仁者爱人
【主讲嘉宾】
刘水静,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精彩论述】
老师:朋友,您好!欢迎观看光明慕课。我们今天围绕“仁爱”话题,谈谈中华传统美德及其当代价值。伊凡、飞扬,春天的武汉大学,给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伊凡、飞扬:樱花吧。
老师:有一年秋天气温回暖,樱花错季绽放了一小部分,武大国学院有位老师就感叹了一句:“同为暖风不是春,樱花迷路好心疼。”你们听了是什么感觉?我当时是很触动的,因为从他的诗句里感受到了一种对生命的关爱。周汝昌说过:“诗人即仁人。”一位诗人发自内心地同情、赞美人和自然生命时,就显示着他们的仁爱之心。仁爱,就是对活泼泼的生命的同情、关爱。
飞扬:这就是“仁”的含义吗?总感觉这个词很玄啊。
老师:是你把儒家的学说想得太复杂了。《孟子》中有一个阐明仁爱含义的例子,强调的就是仁者对生命的关爱。一天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一头牛从阶下走过,就问“牛要牵到哪去”?牵牛人说:“准备宰了它来祭钟。”齐宣王说:“放了它吧,你看它那哆嗦可怜的样子,自己没任何罪过,却要被送进屠场,我实在不忍心啊。”孟子评论说:“是乃仁术也!”齐宣王这种不忍之心,就是对生命的同情和尊重,就是仁爱。
飞扬:我理解那位老师为什么心疼樱花了。秋天的暖是暂时的,冷风一过花的生命就结束了。
伊凡:我也有这种感觉,有时候在校园散步,看见满树的花就会心情愉快,看到铺了一地的树叶,总觉得有点可惜。
老师:欸!你这个境界很高啊!当你能够以仁爱之心感受天地自然的生命跃动时,就已经接近了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其实是仁爱的最高境界,强调人们把自己的同情心扩充到天地自然间的一切生命物上。宋儒程颢说过,“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伊凡你继续努力修炼啊。
飞扬:老师我有个问题啊:如果仁爱意味着天人合一,意味着什么都爱。我们怎么爱得过来呢?好累啊。
老师:(笑)你这个问题很好。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仁爱”的根本特征。儒家“仁爱”美德的根本特征,是强调“爱有差等”。就是说,我们对不同的生命对象所给予的关爱程度,是有区别的。比如针对天地间的所有生命,儒家强调要优先关爱人的生命。所以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就直截了当地答了两个字:“爱人”。而且,同样都是人,我们所给予的关爱也是不同的。儒家强调我们对自己亲人的关爱义务,要强于对陌生人的关爱义务。明代儒者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形象地概括过儒家的这种“差等之爱”。他说:草木和动物都是可爱的,但我们会用草木喂动物;动物与人也都挺可爱,但我们会用动物的肉来款待朋友;父亲与一般人都应该去关心,可是当父亲与陌生人都饿得奄奄一息时,欸,飞扬,这时你只有一口饭,你给谁呢?
飞扬:老师我境界不高,我就给我老爸了。
老师:这不是境界不高。王阳明说,这种情况下优先帮助自己的亲人,是合情合理的,也是符合仁的“爱有差等”要求的。反过来,对所有生命一视同仁地爱,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无差等的关爱植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话,我们吃什么呢?(伊凡:那就只能自己光合作用了)所以显然不可能嘛!就是只对人的生命而言,我们也不可能做到无差别的爱。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就关爱他人来说,例如我们只有一口饭,而需要帮助的人又很多,如果我们坚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你给谁呢?其实不管给谁,对剩下的人都是一种不公平,别人会问,这是一视同仁吗?所以,子贡和他的老师孔子讨论“仁”德时说,如果有人能博施济众,使天下人都得到救济,这样可称得上是仁者吗?孔子回答说: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未必能做到你说的这样啊。可以说,“一视同仁”地关爱所有人,这种要求既不合情理,也不切实际。
伊凡:“一视同仁”的爱确实有些不切实际。可是我觉得儒家的仁爱,既强调天人合一,又强调爱有差等;也很难落实啊。
老师:你这个问题也特别好。我们现在就说说仁爱的践行问题。概括而言,儒家关于“仁爱”的践行,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前提,二是方法。
我们之所以能够践行仁爱的一个前提,是仁爱之心人人都有,仁爱美德人人可为。冯友兰讲过关于王阳明弟子的一件趣事,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个弟子有天抓到一个杀人越货的盗贼,便对盗贼讲一番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能行善的道理。盗贼嗤之以鼻,冷笑着问:“你这套之乎者也我听不懂,请你明白地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阳明的弟子就请盗贼脱掉上衣,盗贼很爽快地脱了;又请他脱掉裤子等,盗贼都照办了。最后请他脱掉内裤时,这个盗贼傻眼了,犹犹豫豫地说:这恐怕不妥吧。阳明弟子大喝一声说:这就是你的良知!这是儒家的典型观点,仁爱之心人人都有,仁爱美德人人可为。这是其一。
其二,践行仁爱的方法。践行仁爱美德的根本方法,是“推己及人”。我们刚开始谈仁爱的内涵时说,仁爱指的是我们对生命的同情和尊重。什么是同情?就是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嘛!这种“设身处地”,就是儒家讲的“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的方法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消极意义上的,就是孔子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不要这么去对待别人。另一个是积极意义上的,就是孔子强调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要想成就自己,就应该首先帮助别人、成就别人;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基础上,成就自己的价值。
飞扬:老师听您讲仁爱,讲传统美德,感觉挺有趣。可我还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就比如仁爱,在今天到底有什么用呢?
伊凡:我觉得传统美德是我们身份证的一部分。在国内感觉不明显,可一出国,外国人和你交流的一些东西就会让你感受到这一点。我今年寒假在越南顺化皇城旅游,参加了一个越南导游带队的英文团,团里除了我都是欧美人。他们问导游皇城上的牌匾是什么意思,导游说,这是越南古文字,我们现在不学了,我也不认识。但那就是四个汉字“正大光明”呀,所以我给欧美人解释说,it means integrity will make a person bright and holy,就是说正直会让人变得光彩照人。他们很惊讶,说越南人不知道念自己的文字,而你一个中国人反而了解。那时候,我深深感到了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外国人就是通过你的历史文化来认识你的。
老师:伊凡说的很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文化的根和本,丢了这个,我们就难说自己是中国人。刚才我们谈践行仁爱的方法时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写在联合国大厦上,被世界的有识之士,公认为当今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应该遵守的“黄金法则”。今天的世界还存在很多问题。你比如,一些西方国家主张“文明冲突论”,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包装成“普世价值”,然后制造“颜色革命”,强加给别的国家,导致地区热点、种族冲突和大国矛盾,制约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国家在国际上倡导的和平思想、发展理念、合作精神、共赢文化,都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仁者爱人”精神。我们要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充满信心。要有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老师:今天我们就谈到这儿。谢谢你们!
老师:也非常感谢观众朋友的点击、观看!
学生:谢谢
师生: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