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论慕课】梅敬忠:伟大复兴的文化指南

  【本课主题】

  伟大复兴的文化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鲜明主题

  【主讲嘉宾】

  梅敬忠,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文字实录】

  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变与不变中秉持政治定力和理论定力,一如既往地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而且为我们绘就了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三部份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在十四条以“坚持”二字打头的基本方略中,第七个“坚持”即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此乃文化之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报告的第七部分,是文化建设主题内容。分别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五大方面为要点,展开论述,直切主题,彰显创造,注重实绩。这实属“吾道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务实壮举,也是使全党全国人民有所依归的推进民族复兴大业的文化指南。

  对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报告用三个“于”,作出了新的定位,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段话语,精辟紧凑,尤其是关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性说明,避免了割裂理解,片面解读。可以说是释疑解惑,正本清源,涵义深邃。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呢?报告强调,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二为”“双百方针”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方针,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报告中有一段话语,涵义深远,“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是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重申和深化。原先《决定》的文本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两相对比,传承有序,虽文字顺序有变,但表述一以贯之,其中深意,值得深入解读。报告明确宣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这里连用文化使命、文化创造、文化进步三个命题,这是对此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强国等文化命题的重大补充。这些标示性语词,已经成为当今政治话语体系中的新亮点。这也是一种内在的逻辑发展进程,是党在文化问题认识上的飞跃。值得我们深入领会其涵意,把握其真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崇高的使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本身即是一种文明思维的成果。中华文化作为一种文明的典范和典范的文明,它的复兴,正是题中应有之义。十九大报告通篇灌注着文明思维的气息。文明思维与天下情怀,体现在报告各个章节的逻辑叙述之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