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歼-11:守卫我国领土安全的重型战鹰

  【本课主题】

  歼-11:守卫我国领土安全的重型战鹰

  【主讲嘉宾】

  傅前哨,1968年入伍。1977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历任机械师,分队长,编辑,处长,现为空军航空杂志社副编审。主要著作有《未来飞机手册》、《瞩望云霄——军用飞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内容简介】

  今年5月18日,美国国防部表示,两架中国战机以“不安全”方式,在南海国际空域拦截一架正在飞行的美国侦察机。并强调,当时中国两架歼-11战机与美国海军EP-3军机距离约15米(50英尺)。

  这让不少境外媒体想到2014年8月中国战机在南海靠近美国P-8巡逻机那次事件,当时双方最近时,两机机翼距离仅20英尺(约6米)。

  应该注意的是在此次事件中,美方竭力的淡化了一个关键性事实:多年来,美国频繁对中国进行抵近侦察,这也正是每次“拦截事件”的起因,这次亦是如此。

  那么按美单方面的“不安全”说法,两国军机相距15米是什么概念呢?

  5月19日,国际试飞员张景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5米的距离限制了彼此的一些机动动作。“比如我在你右边15米,你就没法右转,这也是逼着对方离开我这一边的一个基本方法。”但危险与否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两架飞机协同好动作或者彼此都看到对方且无敌意,则再近一点也无危险。

  可如果有挑逗或做一些不规则的动作,比如用了攻击的态势,或者大机动的方式,则会有一定危险。从技术上分析,侦察机和战斗机相遇,态势的主动权掌握在战斗机飞行员的手里,侦察机飞行员心里会发虚。但也不全然如此,战机减小速度后操纵性无疑会变差。

  结果显示,此次歼—11出色的完成了该次拦截任务。那么,在事件背后,这款战机的性能如何?它又具有哪些优秀的作战特质?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首档脱口秀栏目《前哨观察》,带你走进守卫我国领土安全的重型战鹰歼—1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