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高质量发展、改革、思政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晓华: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晓华认为,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质量发展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的高端化、绿色化和安全水平。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包括技术和业态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创新,但主要驱动力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颠覆性科技创新涌现,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形成,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了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因地制宜。需防止一哄而上,各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地推动颠覆性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需先立后破,统筹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
摘编自《经济日报》
【郑新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指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实现经济稳定和高质量发展。破解有效需求不足这一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应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入手,建立鼓励消费、投资、出口增长的长效机制。相关部门应紧紧围绕党中央制定的发展目标,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健全和用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同时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增强政策合力。破解农业农村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和城市现代化的问题。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和城市现代化,需要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来自农业和农村,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意义重大。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推进相关改革,以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
【姜珂:充分激活思政课堂生命力】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姜珂认为,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青年学生可感、可知、可践行的思想养分,要充分激活思政课堂生命力。让知识“立”起来,构建有高度的理论认知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依托,构建立体视角的解读框架。通过多棱镜式的教学策略,能够使思政课突破概念记忆的浅表层次,引导学生构建兼具历史纵深、哲学思辨与现实观照的认知坐标系,使理论真正内化为学生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让内容“活”起来,打造有温度的现实教学案例。要善于选取既有时代热度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议题,以现实之问牵引理论之思。在案例运用上,需突破简单举例的窠臼,构建完整叙事逻辑。使理论阐释既有现实根基,又具人文温度。让课堂“动”起来,创造有力度的互动教学模式。宏观层面可构建“三维一体”育人体系,有机融合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实践教学、智能技术应用等多种模式;微观层面需注重教学逻辑的精心设计,通过“政策-理论-案例”的螺旋式递进,使课程内容既有思想高度又具有实践温度。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煜婕:将“大思政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煜婕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亟需从思政课入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着眼点,积极践行“大思政课”的育人理念。聚合多元主体,巧用多方力量。家庭是学生成长接触到的首要环境,家庭教育在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要主动担起“第一任教师”责任,为学校的系统化教育培植情感沃土。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战略体系。全面激活社会育人资源网络,深度整合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乡村振兴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立体化社会教育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矩阵。整合多种资源,搭建教育平台。结合学科知识整合优化,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和教案,建立教育教学典型案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与经验分享互通。结合地域特色,将地方特色资源转化为实践教育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实践基地。加强对网络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政平台。统筹育人体系,贯通学段链条。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育人体系。注重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有机融合“大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促进思政元素与多学科知识互相渗透,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双轮驱动,实现教学资源互联互通、教学方法互学互鉴。
摘编自《新华日报》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