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煜婕(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思政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讲好“大思政课”需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理念,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面对逆全球化浪潮,我国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显得尤为迫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亟需从思政课入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着眼点,积极践行“大思政课”的育人理念。
聚合多元主体,巧用多方力量。通过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同心圆”,在全社会形成强大教育合力。家庭是学生成长接触到的首要环境,家庭教育在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要主动担起“第一任教师”责任,通过讲述家族故事、传承民风民俗、注重言传身教,以鲜活家史诠释家国同构理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为学校的系统化教育培植情感沃土。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战略体系。从办学方向、培养方案、评价机制等维度强化顶层设计,组建优秀教师团队,扩大教育主体的覆盖面。全面激活社会育人资源网络,深度整合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乡村振兴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立体化社会教育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矩阵。鼓励劳动模范、先进人物、非遗传承人等具有积极社会影响力的人士参与其中,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开展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等项目实践中,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度。
整合多种资源,搭建教育平台。课程资源方面,深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典型案例,收集整理地区脱贫致富、非遗传承、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等实践成果,结合学科知识整合优化,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和教案,建立教育教学典型案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与经验分享互通。实践资源方面,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深挖红色资源育人价值,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景点、探访革命圣地;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公园打造实景课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学生心灵深处。同时要结合地域特色,将地方特色资源转化为实践教育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实践基地。网络资源方面,教育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政平台。利用互联网优势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精品,创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堂,拓宽学生眼界与思维,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统筹育人体系,贯通学段链条。要构建全学段贯通、全课程协同的育人格局,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育人体系。小学阶段,针对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特征,道德与法治课程侧重于启蒙与熏陶,采用情景模拟、故事启发等教学方式,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生动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启蒙学生认知,激发学习兴趣。中学阶段,伴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中学阶段的思政课则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侧重点应聚焦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创新议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思辨性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会辩证思考。大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成熟,高校思政课应承担起更高层次的教育任务。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认知,侧重于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知识内化与价值践行深度融合。
注重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激活“大思政课”内在活力的关键。首要任务是深化学科协同创新,有机融合“大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促进思政元素与多学科知识互相渗透,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双轮驱动,实现教学资源互联互通、教学方法互学互鉴。为保障“大思政课”长效运行,还需建立涵盖教学目标、内容、效果等关键指标在内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也应推进各学段教学方式的创新,创新情境模拟、虚拟教研室等数字化教研场景,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着力提升课堂参与度与教学效果,培育出高质量的人才,建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新时代新征程,“大思政课”要聚合多元主体、整合多种资源、把握过程统一、注重改革创新。将“大思政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推动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深入和升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