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孔川(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东吴智库研究员)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凝聚党心、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深化了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具有新的文化内涵、文化形态、文化特征的有机统一整体。
从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文化内涵来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文化环境,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塑造了新的文化生命体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文化内涵中,马克思主义是魂脉,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根本所在。“两个结合”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包含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其文化内涵的本质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从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文化形态来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成功探索走出了基于自己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孕育生成契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在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的同时,在构建现代化文化形态方面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视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自信自强和开放包容的有机统一,独立自主又胸怀世界,自强不息又海纳百川,培塑敢拼敢闯的斗争精神和兼容并蓄的博大胸襟。
从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文化特征来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鲜明文化特色。不忘本来是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承继。中华五千年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新的文化生命体深深扎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从中华文明中孕育成长,汲取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尤其是弘扬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就要牢记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从中华五千年文明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文明的继承更新,而不是文明的断绝割裂。吸收外来是新的文化生命体的融合。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内部各种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不同文明的兼收并蓄。对中华文明而言,马克思主义也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下,成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华文明吸收外来文化最成功的典范。面向未来是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创新。作为新事物,新的文化生命体本身就是文化创新的产物,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创新基因,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文化创新的新要求。文化创新是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发展动力,更是新的文化生命体面向未来不断保持生命活力的关键。
相关链接
【时代青音】陈先达、臧峰宇对谈:如何在时代语境中推进文化的实践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