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时代青音】唐任伍:正确把握理论深度与网络大众化传播的关系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时代青音】唐任伍:正确把握理论深度与网络大众化传播的关系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7-18 17:59

  作者: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在爬坡上岭阶段,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需要研究和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有大量鲜活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需要进行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也都要理论工作者去解疑释惑。

  深刻的理论需要创新,鲜活的实践需要总结,理论只有经群众掌握,才能变成物质力量。因此,如何处理好理论深度与大众化传播之间的关系,通过小切口彰显大境界、通俗幽默地表达大道理,成为理论宣传、信息传播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尤其是最基层的群众对理论和政策的具体需求是不一样的。经典著作满足了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的需要,但与当代中国伟大实践同频共振的党的创新理论,只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寻常百姓”解决问题、化解难题、引领方向、指导实践,科学的创新理论才有生命力,才能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科学的理论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在信息化传播迅速、自媒体特别发达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快餐消费时代”,信息海量、娱乐至上,一些浅层、没有深度的文字充斥网络媒体,思想内涵丰富、理论韵味满满的东西太少。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去讲清楚,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大道理,这是信息化时代理论宣传工作者的责任。

  实际上,理论深度与大众化传播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互为支撑。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才能使人民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好二者的结合,需要把握下列三招:

  一是形式上要生动活泼。科学理论宣传与传播需要模型和数学,但现在一些理论和宣传工作者,张口闭口模型公式,动辄搬弄一些西方的模型,似乎无模型公式不成文,一些完全可以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可以说清的道理,也套上一些模型貌似高深,七拐八绕地说了一大堆形式上花里胡哨的东西,基层民众说这样的理论是好看不中用。老百姓讨厌凡事格式化、八股文,总喜欢大点里套小点再套小小点,老百姓看不懂,如何让理论深入人心、武装头脑。因此,深刻的理论需要生动活泼的形式,多一些开门见山,少一些穿靴戴帽,有理讲理,有事说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才能变成物质力量。

  二是语言上要通俗易懂。深刻的理论要被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就需要用适应听众的认知水平和语言习惯,用大多数人能听懂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阐释清楚。毛泽东同志在讲《矛盾论》时,为了说明“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个论点,以“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而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这一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内因”和“外因”这一复杂的哲学问题,拉近了与“泥腿子”的距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大厦在构建过程中,常常以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学得会的用典、故事、妙喻阐释清楚深刻的理论问题。譬如:用“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比喻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用“敲锣打鼓”批评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的错误思想;用“坚如磐石”比喻坚定反腐的决心信心;以“石榴籽”作比喻阐述56个民族必须紧紧地、实实地、巧巧地抱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等等。一个个意味深长、充满哲理的典故,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妙喻,发人深省、鞭辟入里的故事,语言精练、质朴自然、娓娓道来,没有说教,没有居高临下,如行云流水,不刻意雕琢,浑然天成,将深刻、深邃、厚重、宏大的思想和理论,通俗易懂地以大道至简、直击心灵的力量,入脑、入心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

  三是思维上要守住根本。发展中国的事业,解决中国的问题,需要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的理念,但“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人对中国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题心里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因此归根结底需要中国人立足于中国大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用中国字画出中国景、写出中国味,并且让外国人欣赏中国韵味。这就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不能食古不化,更不能食洋不化。毛泽东同志曾严肃批评了一些理论宣传工作者“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极坏作风”,批评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学风。这些经典论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在做好将深刻理论与网络大众化传播结合上好好学习。

  当然,深刻理论可以进行大众化、通俗化传播,但不能取悦化、庸俗化。随着各种新媒体平台方兴未艾,一些理论宣传借助这些平台,起到了更好地占领阵地、赢得受众的作用,受到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欢迎。但如果理论本身不够“硬”,把大众化、通俗化误认为庸俗化、取悦化的刻意迎合,以语言上装嗲卖萌、形式上花里胡哨、身段变细变“软”来吸引流量,也会令人生厌,久而久之,会进一步激发受众对理论的逆反。

  相关链接

  【时代青音】陈先达、臧峰宇对谈:如何在时代语境中推进文化的实践转化

  【时代青音】韩庆祥:领悟理论的伟力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