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在爬坡上岭阶段,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需要研究和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有大量鲜活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需要进行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也都要理论工作者去解疑释惑。
深刻的理论需要创新,鲜活的实践需要总结,理论只有经群众掌握,才能变成物质力量。因此,如何处理好理论深度与大众化传播之间的关系,通过小切口彰显大境界、通俗幽默地表达大道理,成为理论宣传、信息传播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尤其是最基层的群众对理论和政策的具体需求是不一样的。经典著作满足了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的需要,但与当代中国伟大实践同频共振的党的创新理论,只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寻常百姓”解决问题、化解难题、引领方向、指导实践,科学的创新理论才有生命力,才能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科学的理论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在信息化传播迅速、自媒体特别发达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快餐消费时代”,信息海量、娱乐至上,一些浅层、没有深度的文字充斥网络媒体,思想内涵丰富、理论韵味满满的东西太少。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去讲清楚,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大道理,这是信息化时代理论宣传工作者的责任。
实际上,理论深度与大众化传播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互为支撑。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才能使人民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好二者的结合,需要把握下列三招:
一是形式上要生动活泼。科学理论宣传与传播需要模型和数学,但现在一些理论和宣传工作者,张口闭口模型公式,动辄搬弄一些西方的模型,似乎无模型公式不成文,一些完全可以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可以说清的道理,也套上一些模型貌似高深,七拐八绕地说了一大堆形式上花里胡哨的东西,基层民众说这样的理论是好看不中用。老百姓讨厌凡事格式化、八股文,总喜欢大点里套小点再套小小点,老百姓看不懂,如何让理论深入人心、武装头脑。因此,深刻的理论需要生动活泼的形式,多一些开门见山,少一些穿靴戴帽,有理讲理,有事说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才能变成物质力量。
二是语言上要通俗易懂。深刻的理论要被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就需要用适应听众的认知水平和语言习惯,用大多数人能听懂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阐释清楚。毛泽东同志在讲《矛盾论》时,为了说明“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个论点,以“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而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这一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内因”和“外因”这一复杂的哲学问题,拉近了与“泥腿子”的距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大厦在构建过程中,常常以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学得会的用典、故事、妙喻阐释清楚深刻的理论问题。譬如:用“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比喻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用“敲锣打鼓”批评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的错误思想;用“坚如磐石”比喻坚定反腐的决心信心;以“石榴籽”作比喻阐述56个民族必须紧紧地、实实地、巧巧地抱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等等。一个个意味深长、充满哲理的典故,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妙喻,发人深省、鞭辟入里的故事,语言精练、质朴自然、娓娓道来,没有说教,没有居高临下,如行云流水,不刻意雕琢,浑然天成,将深刻、深邃、厚重、宏大的思想和理论,通俗易懂地以大道至简、直击心灵的力量,入脑、入心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
三是思维上要守住根本。发展中国的事业,解决中国的问题,需要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的理念,但“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人对中国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题心里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因此归根结底需要中国人立足于中国大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用中国字画出中国景、写出中国味,并且让外国人欣赏中国韵味。这就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不能食古不化,更不能食洋不化。毛泽东同志曾严肃批评了一些理论宣传工作者“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极坏作风”,批评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学风。这些经典论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在做好将深刻理论与网络大众化传播结合上好好学习。
当然,深刻理论可以进行大众化、通俗化传播,但不能取悦化、庸俗化。随着各种新媒体平台方兴未艾,一些理论宣传借助这些平台,起到了更好地占领阵地、赢得受众的作用,受到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欢迎。但如果理论本身不够“硬”,把大众化、通俗化误认为庸俗化、取悦化的刻意迎合,以语言上装嗲卖萌、形式上花里胡哨、身段变细变“软”来吸引流量,也会令人生厌,久而久之,会进一步激发受众对理论的逆反。
相关链接
【时代青音】陈先达、臧峰宇对谈:如何在时代语境中推进文化的实践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