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教育、城乡融合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黄莉: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莉认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首先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其次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和产业升级方向,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同时,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最后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摘编自《人民日报》
【倪明胜:以主题教育牵引高质量发展】
天津市委党校群团教研部主任、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倪明胜认为,扎实有效推进主题教育,要聚焦目标任务,强化统筹联动,持续精准发力,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充分发挥主题教育牵引力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见行见效。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科学运用经济发展规律、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主题教育,可以进一步强化我们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自觉,全力推动主题教育与实现高质量发展互促并进,与推动当前重点工作任务紧密结合,与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有机协同,以高质高效的主题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质增效,不断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调查研究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开展调查研究的终点和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决策、解决现实问题。只有不断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揭开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促进共同富裕如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动态平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如何“解决‘卡脖子’难题”、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何“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答案。
摘编自《光明日报》
【吴克昌、魏俊宇: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实践路径】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克昌、魏俊宇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传统城乡二元分治窠臼、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支撑,同时也是持续释放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和城市化纵深发展背景下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路径。在以城乡融合发展助推城市竞争力提升的进程中,应当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统领性价值理念,兼顾城乡产业的异构性融合和城乡生态系统的协同性发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城乡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持续释放城市竞争的经济活力、发展潜力与成长魅力。首先,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同构性融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一体化交通网络服务,不断提升城市辐射乡村的基础支撑能力,缩短城乡时空距离,缩小城乡要素流动的“偏好差”,打破山河界域的客观地理条件对资本、人才、技术与产业等生产要素流通制约的桎梏,为城市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其次,推进城乡产业的异构性融合,充分运用合理分工、提升城市能级的“集聚—扩散”功能,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在资源整合、新业态孕育、体制机制创新、资源再分配方面的先发优势,拓展城乡要素流动的自主性和错位协调的互补性。 最后,推进城乡生态的协同性发展,在拓展乡村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建设的服务体系中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文化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维护好城市“精神家园”的应然路径。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邹立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邹立业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重要。随着社会变革、学校教育模式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面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我们需要更早地介入干预。第一,增加专业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建立师德师风规范,提高师生心理素质。通过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确保心理健康教师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第二,建立健全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整合资源,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家庭支持和引导,加强学校与心理健康机构、医院的合作,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支持体系,确保心理健康工作能够得到有效推进。第三,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和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包括学科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家校合作等方面。第四,实现“五育”并举,将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