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吴克昌、魏俊宇(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传统城乡二元分治窠臼、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支撑,同时也是持续释放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和城市化纵深发展背景下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路径。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界定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及总体要求,即“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循此精神,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正从人口、产业、公共服务等多要素、多领域探索展开。未来,应当在深刻把握城乡融合对城市核心竞争力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共生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重要意义
城乡融合发展是当前国际形势下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路径。城市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资源,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提升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集中体现为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力。全球化观点认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是依托现代服务业,强化对外经济的连通性与协同性,主动融入世界城市发展格局。但是,在全球化退潮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叠加效应下,这一通过“走出去”战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面临掣肘因素。相比之下,城乡融合发展主张以城乡之间经济、产业、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双向交互,促进区域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全球化路径强调参与全球发展和世界分工,城乡融合发展则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两条路径殊途同归,均服务于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但后者是基于当前国情和新发展格局的历史选择。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核心竞争力衰退难题的必然选择。我国2021年的城市化率已达64.72%,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面临增速放缓、社会矛盾突出等城市化发展“深水区”的深层次挑战。为了克服阻碍城市纵深发展的“痼疾”,城市化进程主要沿着两条实现路径分野:一是城市区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以“逆城市化”趋势促使大城市中的人口和工商业在市场作用下,迁往离城市较远的城郊发展,如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广州中新知识城等;二是城市之间不断冲破行政区划的经济阻隔,进入“城市流”与“区域流”共同交汇的城乡融合阶段,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其中,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再造不仅表现为单一的城市规模扩大和生产要素集聚的空间整合过程,也表现为在生产要素的流进与流出、产业规模集中与辐射的城乡融合中重新审视城市功能和乡村价值,即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市竞争的经济活力、发展潜力和成长魅力提质增效。
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提高各项改革措施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涉及人口、产业、公共服务等多维要素的系统工程,在以城乡融合发展助推城市竞争力提升的进程中,应当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统领性价值理念,兼顾城乡产业的异构性融合和城乡生态系统的协同性发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城乡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持续释放城市竞争的经济活力、发展潜力与成长魅力。
首先,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同构性融合,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上催生城市竞争的发展潜力。城市竞争力的价值基石是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应当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指导理念。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城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实现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制度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高度契合,纵深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和韧性,不断以更高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同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一体化交通网络服务,不断提升城市辐射乡村的基础支撑能力,缩短城乡时空距离,缩小城乡要素流动的“偏好差”,打破山河界域的客观地理条件对资本、人才、技术与产业等生产要素流通制约的桎梏,为城市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简言之,城乡融合发展应当转变传统以“城”为中心的短期竞争观念,在以“人”为中心的公共服务同构性融合中催生更多城市发展机遇和发展潜能。
其次,推进城乡产业的异构性融合,在“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下增强城市竞争的经济活力。城市竞争的经济活力体现为产业结构的独特性和产业关联的异构性,只有实现城乡产业的异构性融合,才能增量城市经济活力的空间载体和市场基础。区别于传统乡村对城市单向度的“输血”功能,即区域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乡镇及农村地区自然资源、工业原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吸附,城乡融合的核心要义是充分运用合理分工、提升城市能级的“集聚—扩散”功能,以增强在资源整合、新业态孕育、体制机制创新、资源再分配方面的先发优势,拓展城乡要素流动的自主性和错位协调的互补性。其中,既要巩固第一产业在乡村的根本地位不动摇,以充分保障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等生产生活基础性物资,也要着力消弭城乡产业间特别是第二、三产业同质“内卷”而产生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进一步发挥城市经济发展对乡村经济的“涓滴效应”,以实现城乡产业集群的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更关注城乡经济发展间的“造血”能力,构建功能互补互嵌的一体式产业链条,引导和激活城市升级发展的主要动力。
最后,推进城乡生态的协同性发展,在“各美其美”的共生中彰显城市竞争的成长魅力。在新时代,随着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的提高,城乡融合发展并非此消彼长、非此即彼的二元机械运动,即并不意味着农村会被城市所取代,也并不意味着城市与农村的完全趋同。相比城市的集聚效应,城市竞争的成长魅力表征为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的协同发展。现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指向正在于寻求乡村发展的“增长极”,从以往的城乡“大建设”逐渐转向兼具宜居、韧性、绿色、智慧的“精装修”。通过在城市周边发展都市农业、生态产业和文旅产业,立足乡村的经济功能,深度挖掘乡村中温润的“乡土价值”,在拓展乡村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建设的服务体系中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文化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维护好城市“精神家园”的应然路径。城市和乡村应当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协同共生中,推动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实现既能“看得见青山”也能“记得住乡愁”的发展愿景,持续提升城市竞争的成长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