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人才培养”,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培养紧缺人才,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高校在新文科建设中必须立足服务国家需求,扎根伟大实践,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构建文科新生态,推动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新文科建设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开展有组织科研,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一方面发挥高等学校咨政建言能力,另一方面服务于新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培养输送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新型文科领军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推进新文科建设的使命要求。要坚持扎根中国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问题导向的新文科建设提供了生长沃土。高等学校要聚焦国家所急需、社会进步所期盼、行业发展所困惑的实际问题,培养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新文科建设也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坚持培养拔尖人才。新时代对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渴望,为立德树人的新文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高校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动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详情】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的有效途径。技术革命与人媒共生体新阶段的来临,促使高校教育刷新固有的思维定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的语境下,探讨推动全媒体人才培养的三重向度,不仅是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实践中回应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可以为学科融合提供新的视角。首先,全媒体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技术思维,从而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媒体环境,创造和传播更优质的内容。其次,全媒体人才的培养中不仅要注重技术和理工思维的赋能,更要反思冰冷的工具理性背后对于价值理性的追求,在突出技能实践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涵养。不仅要练就学生在知识融合中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批判思维,使其能够在信息超载和虚假信息的挑战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并进行整合和加工,创造性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和传播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还要不断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最后,全媒体人才需要将各个领域的技能和知识进行跨界整合和应用,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引领行业发展的变革及创新。传媒教育也要主动迎合跨界融合趋势,鼓励学生拓展知识面。【详情】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和体系。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需要补短板、锻长板,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和体系。一方面要强化协同,完善持续、贯通式的培养体系,破解人才全过程培养中的难点。建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另一方面要适度扩大范围,让更多有潜力的青少年脱颖而出。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计划的实施规模,并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青少年的选才、育才工作,让更多优秀中学生获得更大成长空间。还要注意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将相关工作与导师所在单位的考评相关联,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加强价值引领,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式,涵养青少年后备人才科技报国、科技为民的情怀。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围绕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持续探索、汇聚合力,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必将为我国基础研究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后备人才,增强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底气和能力。【详情】
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基础研究领域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优、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关键在于源源不断地自主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一要厚植基础研究人才家国情怀。注重用科学家精神熏陶、感染、教育青年人才,引导其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担当融为一体。二要优化基础学科结构布局。要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多学科交叉融通,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根本性、先导性作用,夯实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后盾。三要健全人才发现选拔机制。要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机制,多渠道、多阶段、多方式吸引有潜力的优秀学子报考基础学科,投身到基础研究领域中来。四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积极构建基础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大对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详情】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