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树庭(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这为我们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对新文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文科建设担负着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动文科教育融合发展等重大使命,承担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进文科专业数字化改造、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等时代任务。2019年4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正式全面启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同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体现了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战略意图及实践要求。互联网再造了社会文化的平行宇宙,网络、虚拟、数字化等关键特征急剧催生社会基本结构、管理运行逻辑和信息传播机制的深层次变化,以ChatGPT为代表的AI革命箭在弦上,开始出现取代知识继承型文科人才社会位置的势头,传统的价值观、方法论、思维模式的适应性和有效性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如何在世界格局和中国现实中把握新文科的内涵特点、找准制约新文科建设的瓶颈问题及其破解之策是当前新文科建设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以学科交叉融合引领新文科建设
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催化剂”和突破口,以多学科知识聚变的模式推进新文科建设,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文科教育的重要使命任务。高等学校应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的内部融通、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外部融合,建构既有鲜明自主特色又有世界意义的新文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把学科建设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上。
向内打通文史哲艺,涵育文化灵魂。深化人文底蕴,塑造历史视野,培育哲学思维,涵育审美素养,这是新文科人才继往开来之“精”。人文学科为科技问题框定伦理价值的底线、提高人文精神的温度、提升艺术与审美的格调。中华文化向来有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首先向内追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再由内及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自我品德要求作为起点,观照家庭、社会、世界,有机地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准则、对世界的认知衔接在一起,这是我们在大变局时代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系统性和专业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继承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的融通。
向外融合自然科学,吸纳理性方法。兼具人文关怀、艺术品位、计算思维、信息素养,这是新文科人才与时俱进之“气”。自然科学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人文学科阐释科学规律的价值,并在观照主观感性世界的过程中追问人类从何而来、为何在此、向何而去。数理化学科公式中追求简洁的形式美感,文史哲学科中也需要严谨的推理演绎。在更高的维度上,科学与艺术终能达到和谐统一。同时,信息技术提供的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成为智媒时代解决问题的利器,在广度上拓宽了人文社科领域认识问题的视野,在纵深上增加了思考问题的维度。充分借助数字技术手段获取海量、实时、连续的数据样本,突破了既往抽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等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模式,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思维的理念方法发展为文科专业的新思维范式。
在“四新”建设中,与新文科对应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均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它们为新文科提出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手段,新文科为它们提供方法标准、价值判断、人文素养。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交互性滋养、体系性融合,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也为中国建设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澎湃动力。
新文科建设的探索和突破
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高校在新文科建设中必须立足服务国家需求,扎根伟大实践,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构建文科新生态,推动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高校要心怀“国之大者”,以拳拳之心观照现实问题,这是“新文科”人才学以致用之“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扎根中国的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文科建设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开展有组织科研,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一方面发挥高等学校咨政建言能力,另一方面服务于新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培养输送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新型文科领军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推进新文科建设的使命要求。为了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高校应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将“国际传播”学科建设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点,用理工学科作为技术支点,帮助新文科人才解决传播机制、传播策略、传播方法等实际问题;用艺术学科作为审美本源,培养塑造新文科人才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能力。
坚持扎根中国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问题导向的新文科建设提供了生长沃土。伟大的实践呼唤知识体系的更新升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在伟大实践的进程中,高等学校要聚焦国家所急需、社会进步所期盼、行业发展所困惑的实际问题,培养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新文科建设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新时代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内生动力。中国高校艺术学科建设中的广播电视艺术学、播音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科,都是经过多年耕耘,紧密联系业界实践,区别于西方学科体系的自创学科,为中国艺术创作和行业实践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坚持培养拔尖人才。新时代对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渴望,为立德树人的新文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提出的“四个面向”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点明了聚焦点和着力点。新文科人才不但要具备博通的人文基础,还要拥有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和运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动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推出了新一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置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等7个学术型一级学科,文物、密码两个专业学位类别,通过学科建制促进围绕焦点问题的知识深入交融和创新发展,指导高校组织推动规范化、独立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党和国家规模化培养关键领域急需人才。
随着中国高校的不断开拓进取,持续深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必将开创新文科全面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