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华文化的“忠”包含忠爱

  【本课主题】

  中华文化的“忠”包含忠爱

  【主讲嘉宾】

  徐小跃,1998年至2010年任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宗教学系主任。现任南京图书馆馆长。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计划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哲学),中共江苏省委决策咨询专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主任,江苏周易文化研究会会长,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著有《禅与老庄》《罗教-佛教-禅学》《禅林宝训释译》等专著和一百多篇学术论文。

  【观点摘编】

  为人尽心尽力地做事是“忠德”所表达的第一层意思。这里的“为人”是为他人而非为自己,特指为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曾子语)证明了“忠德”是为他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曾子语)证明了“忠德”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关于孔子对于“忠德”的界定,“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句被后世儒者认定为解释孔子“忠德”内容的体现。基于此,可以看出“忠德”的“为人”是为他人而非为自己。

  “上思利民,忠也”(《左传》),要求领导者思考如何为大多数的人民谋福利,被认为是“忠”的表现。这证明了“忠德”的“为人”是为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

  前者“为人”是人己关系,重点在他人;后者“利民”是君民关系,重点在人民。“为人”体现了以他人为本;“利民”体现了以人民为贵。

  简言之,“忠”的精神在“仁爱”,而“仁爱”的本质是给予、奉献,由此,“忠德”表现为“仁爱之德”,“忠”与“五常”之“仁”实现相融互通,姑且称之为“忠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