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软实力建设需力求实际

  【本课主题】

  文化软实力建设需力求实际

  【主讲嘉宾】

  赵磊,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是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国家统一研究室(原为国际关系与台港澳研究室)主任、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光明网理论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央党校第四届“十杰青年”。

  【观点摘编】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软实力”正处上升势头,具体表现为:

  世界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汉语、中餐、中医药的兴趣在增长;

  中国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世界的关注。2004年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雷默提出了“北京共识”概念;

  中国已经参加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还进行了制度创新,比如六方会谈、“10+1”、“10+3”、上合组织、“16+1”,中国的很多想法通过制度得以实现;

  中国的国家形象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从“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到“中国责任论”、“中国贡献论”,客观反映中国形象的变化;

  中国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思想,如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等。

  另一方面,与欧、美、日等大国相比,中国“软实力”依然薄弱。例如,文化方面,中国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是文化产品与西方大国相比,相当不足。中国有功夫、有熊猫,但缺乏功夫熊猫。奥地利是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面积8.4万平方公里,人口是850万。自1895年以来,奥地利的施华洛世奇不断赢得国际知名首饰及配饰品牌的美誉,就其本质而言,斯华洛世奇卖的是工艺、设计、品牌,而不是资源;新疆和田玉虽然一年的民间交易额高达1500亿,但卖的是稀缺性资源,而不是品牌,甚至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商品。

  就世界史来看,国家的命运如同人生,决定成败的不是起点,而是转折点,必须要在关键节点超越“崛起困境”:1、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是否是一个受尊重的国家?2、取得了令人振奋、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飞速发展的经济成就是否转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如何赢得民心(民众对国家的归属和依赖)、人心(国际社会对国家的欣赏和认同)?所以,软实力建设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即赢得尊重、解决实际问题、赢得民心和人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来说,核心价值就是国家全体公民的信仰,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在笔者看来,就是一个人往下说有底线,不应别人做而做;往上说,有追求,不应别人没有便没有。底线和追求之间的空间,就是人们的信仰。

  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塑造价值精品,必须要厘清文化与价值的边界。文化的发力点就是生动与鲜活,价值的发力点就是深刻与共鸣,要打造“有文化的价值”以及“有价值的文化”。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之后,诸多城市都全力打造与努力传播城市精神,如天津精神“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太原精神“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等等。但这样的城市精神缺乏文化识别功能,人们普遍反映根本记不住。

  作为城市精神,一定是这个城市最深刻的精神财富,是城市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但是,为什么大家都记不住了,因为这样的城市精神不够生动与鲜活。这类产品基本属于“缺乏文化的价值”。有一次,笔者到新疆塔里木油田调研,在茫茫戈壁中看到一块展板: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十四个字是塔里木油田的人生价值观,很多人看一眼,就会记一辈子,原因就在于该精品属于“有文化的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