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何锡辉(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这既点明了“十五五”规划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实践为目标导向,又表明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实践过程中要继续保持战略耐心,使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为此,要全面、准确认识保持规划治国的战略耐心的科学内涵。
保持战略耐心是规划治国的历史经验总结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国情是“一穷二白”“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制造不出来”,国家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现代化程度也非常低。面对如此情况,1951年,党中央决定自1953年起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目标是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作为第一个中期发展计划,尽管制定过程艰难,但制定计划的过程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我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编制和实施了“一五”至“五五”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力夯实了社会主义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篇章,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时期的经济举措相较于前期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但却一直赓续了五年规划(计划)的传统。“六五”计划将国民经济计划更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十一五”规划将“计划”更名为“规划”,旨在以规划的形式来引领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五年”规划(计划)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实践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党通过十五个“五年”规划(计划),形成了贯穿新中国史的战略接力,以坚定的战略耐心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以,制定“十五五”规划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保持战略耐心,这是对规划治国的历史经验总结。
保持战略耐心是规划治国的发展环境所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越是发展环境面临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时候,越是需要保持战略耐心。纵观当今世界,执政党能否以坚定的战略耐心将国民经济各项发展规划落到实处,直接决定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近年来,西方某些国家的政党为了打击对手而无所不用其极,大搞“否决政治”、为反而反,将一己私利凌驾于人民与社会公益之上,其直接结果就是政治秩序陷入无序,从而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具体到我国发展实际来看,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尤其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对我国的发展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此外,国内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还需要持续解决。另一方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抢占了诸多发展机遇,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总体局势没有改变。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要继续保持战略耐心,以辩证、联系的视角看待我国发展机遇和挑战,既要沿着各项目标稳步前进,又要做好充分准备,更好地防范化解国内外的发展挑战,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保持战略耐心是规划治国的实践目标导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是未来五年的实践要求。所以,保持战略耐心要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理解。
从时间维度看,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年份,如今距离实现这一目标只有10年时间,距离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只有20多年。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保持战略耐心,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的战略目标逐步推进,逐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目标。
从内容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14亿多人口基础上推进现代化进程,这在人类历史上尚无先例。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深深决定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战略耐心,大力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善于抓住历史变革时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协力奋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我们要保持战略耐心,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