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低空经济、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孙成龙: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激活城市高品质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孙成龙指出,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既需要顶层设计的科学引领,又依赖地方实践的智慧创造,还离不开市场力量的积极参与。只有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将存量资源的“沉睡价值”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与增量扩张阶段相比,城市发展存量提质增效阶段更加需要多方协同和精细化治理。一是摸清资产底数,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整合住建、国土、市政等部门信息,对资源数据进行精准采集和动态更新。二是改造存量房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利用。引入文化创意、体验消费等新业态,推动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三是盘活低效用地,在尊重市场规律、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优化产权归集、整合、置换和登记政策,化解产业与土地要素错配,实现空间资源再生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此外,加强基础设施资产管理,通过分类施策与机制创新,提高运行效能。对博物馆等公益类设施,可通过功能拓展、引入专业机构提高使用效率;对公共交通等公益类基础设施,可健全公用事业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提升资产运营可持续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冠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冠梓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一是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路径。二是成功诠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能够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能够确保国家发展战略的长期稳定。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使中国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治理模式。四是实现发展目的的矫正。与西方现代化旨在实现资本增殖不同,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五是在实事求是中取得发展经验。我们党创造性提出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在“市场原教旨主义”和过度干预之间摇摆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世界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凸显。
摘编自《经济日报》
【武晓红:建设低空经济高效协同机制】
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晓红表示,低空经济的核心是飞行器和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消防、农业、物流等各种产业形态的融合。应加快拓展“低空+应用”产业链,积极推动旅游观光、航空物流、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领域“低空+”产业协同发展。完善军地协调机制和军地信息共享机制,将通用机场规划建设、空域协调等列入军民融合重点议事事项,营造适应航空运输、通用航空与军事航空和谐发展的空域环境。建立公安、民航、市场监管等部门与军方协同共管的合作机制,保障通航产业健康规范、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开展通用飞机、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整机、关键系统、零部件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和建设低空领域标准体系。引导各地结合实际,激励通航企业高级管理、运营、管制、机务、航务等岗位专业技术人才,在引才奖补、签证居留、医疗住房、子女入学、职称评审等方面制定并落实含金量高的政策。低空经济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赛道,具有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等特征,在引领高端制造业发展、拓展现代服务业领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创业平台和就业机会等方面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在融合发展进程中,必须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护航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
【徐建伟: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促进制造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室主任徐建伟认为,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都与制造业发展紧密相关。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部门,是带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的“扶梯”。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先进制造业的骨干地位突出,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动力牵引、为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消费品来源,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科技强国建设离不开制造业,许多重大科技创新需要在制造业场景中推广应用。脱离先进制造业体系,创新发展将存在结构性短板。庞大的制造能力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高水平开放合作也离不开制造业,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是国际经贸合作中最重要的领域。制造业占比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制造业比重应当保持相对平缓的变化状态,而不能过快下降或降至过低水平。制造业发展代表着一国从事物质加工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组织能力,以及与物质加工水平相适应的要素支撑体系。制造业规模和占比高低体现的不仅是产值大小,还影响乃至决定着一国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条件。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关键是要确保制造业在增长速度上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规模体量上与实体经济根基地位相适应,在结构能级上与产业体系骨干地位相适应。在实际发展中,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建立健全投入增长机制,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罗之颖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