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徐建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室主任)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写入国家五年规划,更加凸显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比重是反映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制造业占比变化是工业化过程的主要变化。
从国际上来看,制造业比重具有随工业化阶段而变化的规律性,但每个国家制造业占比呈现的变化曲线各不相同。不同国家制造业占比能够达到的峰值、维持比重高位的时间、比重下降的速度幅度、趋于稳定状态的占比水平都不一样。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都曾建立起庞大而优质的制造业体系,既为本国生产生活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也为其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提供载体支撑。一些国家即使在完成工业化过程之后,仍然保持较高的制造业占比,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应对各类风险冲击的坚韧性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也保持在较强水平。反观制造业占比大幅下降的国家,特别是经历严重去工业化的国家,不论是国内经济发展、供需循环,还是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应对外部风险挑战,都面临制造业发展失衡带来的结构性问题。近年来,由于制造业占比下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加速显现,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国家都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部分国家加力推进再工业化进程并提出制造业占比提升的明确目标。这也说明制造业占比变化关系重大,并不完全是市场的自发行为,而是各国政府出于发展战略考量的主动调节。
当前,我国制造业比重在全球仍处于较高水平,但需要警惕和防范制造业比重过早过快下滑带来的风险挑战。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成效突出,在几十年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的工业化成绩,特别是制造业快速发展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开放合作注入了强劲动能。2024年,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占GDP比重约为24.9%,在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有3个营业收入规模超过10万亿元、6个超过5万亿元、16个超过1万亿元的重点行业。依托完备、优质、高效的制造业体系,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强大韧性和活力,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断巩固,国际供应链枢纽的带动力影响力不断增强,有效应对了国际经贸摩擦和外部不确定性冲击。近年来,受比较优势变迁、生产成本变化、需求结构升级、出口格局调整等因素影响,部分制造业领域增长速度放缓,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出现一些下降的变化。制造业比重随工业化阶段变化而下降具有一定规律性,但我国仍处于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巨大,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仍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意味着只有实现制造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构筑物质技术基础。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都与制造业发展紧密相关。特别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部门,更是带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的“扶梯”。制造业生产效率进步快,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大规模的制造业发展能够带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制造业充分汇聚和高效配置,从而促进全社会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保持在较高水平。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先进制造业的骨干地位更加突出,既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动力牵引、为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消费品来源,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科技强国建设同样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土壤,许多重大科技创新也需要在制造业场景中推广应用。由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发展趋势,脱离体系完备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创新发展将会存在结构性短板和弱项。庞大的制造能力也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不论是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发展,还是人力资本集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是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高水平开放合作也离不开制造业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本身就是国际经贸合作中最重要的领域。正是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优质的制造产品、卓越的制造品牌,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的层次不断加深。
需要强调的是,制造业占比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有一个区间范围。也就是说,制造业比重应当保持相对平缓的变化状态,而不能过快下降或降至过低水平。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制造业发展代表着一国从事物质加工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组织能力,以及与物质加工水平相适应的劳动、金融、设施等要素支撑体系。制造业规模和占比高低体现的不仅是制造业产值或增加值大小,还影响乃至决定着一国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条件。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关键是要确保制造业在增长速度上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规模体量上与实体经济根基地位相适应,在结构能级上与产业体系骨干地位相适应,让制造业始终保有强劲的增长带动力、坚实的战略支撑力和强大的安全韧性水平。在实际发展中,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要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建立健全投入增长机制,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