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从“看见现在”迈向“预见未来” 当代防汛背后的现代化支撑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从“看见现在”迈向“预见未来” 当代防汛背后的现代化支撑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5-11-05 09:15

  编者按:大江奔流,激扬青春浪潮;薪火相传,燃动理想之光。2025年,光明网策划推出“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系列融媒体报道,邀请青年学者溯源长江沿线,探访革命圣地延安,亲历生态治理的壮阔实践,感悟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在见证山河巨变中触摸时代脉搏,生动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实践伟力,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本期视频,邀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高级工程师刘杰,走访湖北宜昌、武汉、丹江口,深入了解我国科学防汛背后的现代化支撑。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从“看见现在”迈向“预见未来” 当代防汛背后的现代化支撑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来自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刘杰。今天,我们来到丹江口水库大坝上,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国当代的治水经验。古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智慧,在今天被赋予了全新的科技内涵。我们这一代水利人,正通过数字孪生水利技术,以“四个预”为主线,即预报、预警、预演、预案”,重塑江河湖泊防洪减灾新格局。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从“看见现在”迈向“预见未来” 当代防汛背后的现代化支撑

  首先,需要构建一个与真实江河同步呼吸“活”的数字孪生体系统。依托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包括卫星、雷达和遍布全国的数万余个监测站点,实时采集雨情、水情、工情等海量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水文模型处理后,可以捕捉水文变化规律,系统可进行72小时径流精准预报,洪峰预见期可延长至48小时。这第一个“预”,也就是预报,让我们从“看见现在”迈向了“预见未来”。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从“看见现在”迈向“预见未来” 当代防汛背后的现代化支撑

  基于精准预报,第二个“预”随即启动,也就是预警。系统通过水动力学模型实时仿真洪水演进过程,一旦触达预设风险阈值,可在数秒内自动判定风险等级,并结合GIS地图在5分钟内将预警信息精准推送至相关责任人,实现“一地一策”的靶向预警。

  面对复杂调度,第三个“预”至关重要,这就是预演。系统利用高性能计算并行预演数百个调度方案,量化评估每个方案对上下游的影响,生成清晰的“损益对比表”,将传统需数小时的决策过程缩短至分钟级,实现从“经验判断”到“方案优选”的跨越。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从“看见现在”迈向“预见未来” 当代防汛背后的现代化支撑

  一旦预演方案确定,第四个“预”就该登场了,这就是预案。系统通过结构化知识库自动匹配生成包含人员、物资调度的多种可执行预案,并通过工作流引擎推送至执行终端。无论出现何种情况,都可以有效应对,实现从决策到执行的高效闭环。

  经过技术迭代优化,数字孪生水利的“四预”体系已在多个流域以及地方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从“看见现在”迈向“预见未来” 当代防汛背后的现代化支撑

  在2024年长江1号洪水应对中,系统支撑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联合拦洪约165亿立方米,有效避免了长江干流洞庭湖出口附近河段及洞庭湖区水位超保证水位,避免了城陵矶附近蓄滞洪区和洲滩民垸的分洪运用,减少相关损失约520亿元,减少淹没耕地约260万亩,避免转移约200万人。

  随后,在洞庭湖溃堤险情中,通过遥感影像自动识别溃口位置,系统结合实时数据预演洪水扩散路径,生成堤防围堵方案与群众转移路线,支撑抢险团队在抢险黄金时间内高效完成应急处置。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从“看见现在”迈向“预见未来” 当代防汛背后的现代化支撑

  以全要素数据为基底、“机理模型+AI模型”为核心,数字孪生水利“四预”正推动治水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调控跨越,为守护江河安澜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现代化支撑。

出品人:杨谷

总策划:陈建栋

总监制:吴丛丛

策 划:蒋正翔

监 制:陈锐海

编 辑:罗之颖

鸣谢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一江水的颜值回升:从“抉择之勇”到“智能之治”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一滴水的“增值”之旅: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从“看见现在”迈向“预见未来” 当代防汛背后的现代化支撑

[ 责编:陈锐海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