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静(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当前,全球化深度交融,国际传播格局深度重构,面对单边主义撕裂、技术革命重塑与文明冲突加剧的时代困局,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核心要义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追求,凝聚了不同文明的基本价值共识,是超越地域、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最大公约数,为动荡变革的现代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发展型的价值坐标。
然而,在长期受西方话语主导的国际传播场域中,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传播与认同,依旧面临诸多现实制约因素。因此,亟待通过构建新的国际传播格局、创新传播叙事模式、深化传播渠道和方式,提升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效能,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和认同力。
全人类共同价值赋能创新人类文明形态
从人类文明演进视角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文明优越论和单一发展逻辑为内核的传统西方文明观,已然无法有效应对多元文明共生的复杂现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突破了传统价值认知框架,从多重维度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
其一,摒弃“西方中心论”,强调多元文明共生。全人类共同价值主张从“西方主导”转向“全球共建”。一方面,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将“和而不同”“共生共荣”置于人类文明核心。另一方面,破除“文明等级论”,倡导各个文明在价值创造上的平等性,尊重各个文明文化传统的独特差异性,主张通过多样化的本土实践实现共同价值。其二,超越丛林法则,强调责任共担。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安全”理念超越了西方“集体安全”的范式,倡导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关系,支持并尊重各国安全诉求,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其三,强调以“文明对话”化解文明冲突。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协商对话、多边民主原则。同时,反对“文明冲突论”,强调尊重文化差异,克服文化偏见,激发人类文明的创新活力,实现了从“文明冲突”到“文化互鉴”的创新。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仍受到制约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与认同,本质上是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突围”。然而,在西方话语霸权主导的国际传播场域,囿于话语争夺、文化观念等因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依旧面临话语霸权压制、文化叙事差异、受众认同阻隔等现实制约。
其一,西方话语霸权压制瓶颈。西方凭借长期的话语优势、媒体资源优势和数字技术优势,在国际舆论场中构建起“话语垄断”格局。他们通过主流媒体、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等系统性解构中国话语,歪曲和诋毁全人类共同价值,严重干扰国际社会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客观认知。其二,跨文化叙事的认知阻隔瓶颈。不同国家在历史、文化、宗教上的观念差异,决定了“受众”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解认知差异,易引发“文化折扣效应”,导致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意义曲解和价值误读。其三,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滞后瓶颈。当前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传播主体过度倚重官方渠道,民间叙事潜能尚未充分激发。同时,体系设计缺乏针对性与灵活性,导致传播内容难以贴近海外受众生活,传播方式缺乏立体化的互动传播设计,导致国际用户黏性不强。
推动优化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叙事
破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困境,需不断强化话语叙事创新,把握国际传播话语权,并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传播格局、多元化的传播平台与分众化的传播策略等,不断优化其国际传播效果,增强国际受众的认同感。
强化话语叙事创新,把握国际传播话语权。一方面,强化理论叙事创新,从概念阐释转向价值叙事,既要讲清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揭示其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还要打造“世界语态”下的中国话语,掌握国际传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另一方面,强化内容叙事创新,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表达,通过内容融汇的方式,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发展成果,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同时,充分激发“熟人叙事”和“民间叙事”的潜能,增强其内容感染力和传播说服力。
构建立体化的国际传播格局。拓展多元传播主体,从单向传播转向双向联动。强化政府在国际传播战略上的引领作用,同时激活高校、智库、企业等独特的民间传播力量,培育专业化、复合型的国际传播人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体系。
注重受众研究,实现精准传播。提升国际受众的认同力,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传播的关键旨趣。一方面,制定差异化传播方案。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接受习惯和信息需求,实现分众化传播。另一方面,增强互动反馈机制。注重用户思维,强化大数据追踪机制,及时了解国际受众需求和反馈,调整传播策略,不断优化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