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
不久前,财政部联合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这是中央首次对消费领域贴息,也被称为消费领域的又一次“国补”,这两项政策贴息均为1个百分点、实施期为1年,后续可能视情延长政策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等。
长期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工作。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7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此次两项贴息政策目的是通过进一步强化财政和金融协同,降低居民和经营主体的信贷成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畅通经济循环。政策从消费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广覆盖、低门槛,惠及范围更广、支持力度更大。
这两项贴息政策,是财政金融协同提振消费的又一次创新探索,具有扩内需、惠民生、促就业、稳企业等多重积极效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国家财政一共拿出约4200亿元补贴资金,带动商品销售超2.9万亿元。而贴息政策带动效应更为显著,1元钱贴息资金有可能带动100元的贷款用于消费。相关主体如获得贷款贴息,其消费意愿和能力得以提升,可带动产业上下游受益,也有助于将促消费与补短板、惠民生相结合。2024年我国服务业就业占总数48.8%,贴息政策将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激发其发展活力,更好发挥就业带动作用。服务业经营主体多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贴息政策将进一步助力疏通实体经济“毛细血管”,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消费领域具有较大增长潜力,但也存在供需不平衡、增长面临一定压力等挑战。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由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加速转变,养老、托育、高质量专业化服务等领域蕴藏了较大市场机遇。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为46%,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但也要看到,今年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增速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9月份以后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情况下,增速仍面临压力。近几个月,消费增速有所回落,后续可能还面临“以旧换新”补贴前置发力和高基数带来的增长压力。同时,今年7月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21.04万亿元,同比增长5.34%,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这意味着,当前仍需要贴息政策等各项扩消费政策持续叠加发力,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接下来,各方应密切配合、压实责任、把好事办好,确保贴息政策利好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政策效能。积极开展政策宣传与解读,推动政策快速精准触达消费者、服务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力中秋佳节、“十一”假期等消费旺季,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其次,紧扣消费领域特点来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力求最大限度减轻借款人操作负担,做到“省钱又省心”。经办银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授信评审、贷后管理,强化信贷资金用途管理和风险管控。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实行贴息全流程管理,严格把好资金审核、拨付等关口,确保资金用于真实消费或经营行为,做好政策实施跟踪问效。
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提振消费是国家长期战略,还需要加强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政策与消费政策协同,促进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财政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落实促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增收措施,加大特定群体支持力度,并与补贴、税收、以旧换新等政策形成“组合拳”。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功能,用好再贷款和贴息等政策,加大对住宿餐饮、旅游、教育、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信贷投放。此外,扩大消费基础设施、消费服务功能提升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投资,更好统筹投资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