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十五五”规划、作风建设、“第二个结合”、高校就业服务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董振华:必须将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董振华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编制“十五五”规划,实际上就是为“十五五”期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绘制科学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追求共同富裕为己任,一直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我们必须立足国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战略部署,既要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将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将推进共同富裕的要求贯穿区域协调、城乡融合、民生建设等各领域任务中,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还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在共建中不断实现共享,在共享中不断促进共建。
摘编自《学习时报》
【黄其松:作风建设是党执政能够赢得拥护和认同的关键所在】
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贵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地方实践智库研究员黄其松指出,党的作风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构成了人民群众认知、判断党的性质宗旨最鲜活、最具体的现实依据。党的作风是党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过程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具体体现,其优良与否直接检验着党是否真正将“人民至上”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恪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对于矢志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而言,优良作风本身就是其执政地位的价值源泉和认同根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彰显着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甘苦同尝的政治本色;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体现着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与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深刻展现了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和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坦荡胸怀。这些优良作风所凝结和传承的崇高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党赢得人民衷心拥护的根源和基础。作风建设塑造着政党形象、规范着权力运行、凝结着认同基础,是党执政能够赢得拥护和认同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光明日报》
【陈志刚:“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陈志刚表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一方面,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于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第一个结合”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第二个结合”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气韵、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从而牢牢扎根中国。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坚持“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并指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展示了强大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典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至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至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上达至新高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名扬:就业服务工作是高校对学生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名扬表示,一段时间以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围绕扩岗位、优服务、强指导等推出系列增量政策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各高校也创新工作方式,根据自身特点强化“不断线”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提供有力的就业支持。就业服务工作是高校对学生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高校具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既掌握着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就业意愿,又汇集了招聘单位的用人需求,能够起到“牵线搭桥”的关键作用。对于不同毕业生多元化就业需求,高校应制定个性化、差异化帮扶计划,向毕业生精准推送与其学业情况、综合条件匹配度高的就业岗位。针对毕业生追踪难度高的问题,高校应锲而不舍、持续跟踪帮扶援助,发动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不间断地关注离校毕业生的求职进展、心理状态,努力发现并解决其求职难的卡点、痛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耐心悉心做好一对一精准帮扶。 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说到底,开发就业岗位是根本。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挖掘就业岗位、开发岗位增量,高校要持续开展校企对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重点挖掘基层岗位,鼓励毕业生投身基层,在基层广阔天地间扎根立业。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