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实干兴邦”、“第二个结合”、人才、绿色消费、“两山”理念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韩振峰:以“实干兴邦”的新担当新作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韩振峰指出,“实干兴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深刻总结得出的富有深邃哲理的重要论断,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坚定前进的响亮号角。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提出并反复强调“实干兴邦”?这是因为“实干兴邦”既有重要历史依据和现实意义,也有重要思想基础和理论价值,是顺利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向宏伟目标迈进的大道正途。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我们党10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拼出来、干出来的。新时代新征程,把党和国家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仍然需要大力弘扬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的优良传统,以干为先、以干破局、以干制胜。从理论上看,反对空谈、强调实干,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要求。任何离开实践的认识和理论都是空洞的、无用的,只有在实践中苦干实干,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才能最终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实干兴邦”蕴含的深邃哲理和丰富内涵,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干兴邦”的重要论述的前提。“实干兴邦”,“邦”指的是国家命运、前途,“干”就是实践和行动。“实干兴邦”强调必须通过“干”,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坚持实干兴邦、干字当头,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优异答卷。
摘编自《人民日报》
【何虎生:在“体用贯通”中深化“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自觉】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教授何虎生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深刻理解“魂脉”与“根脉”所内蕴的理论特质与价值品性,才能更好把握二者在“第二个结合”中所呈现的具体的、历史的有机融合与相互贯通,切实把握“体”的统一,从而在相融相通中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表达与实践内涵。二者以其自身的开放包容性统合了不同观念来源的文化差异性,形成了相融互补、相得益彰的紧密结合。二者以文化的内在契合性探索了符合时代发展的理论创新,激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活力。如今,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目标任务赋予“第二个结合”以“用”的旨归,回应了“为何结合”的理论命题、延伸出“结合何为”的时代使命。新征程上的“第二个结合”不能止步于“拼盘式”的简单嫁接,而要在有机结合中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双向激活、互相成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指向。强基固本、互鉴共构是“第二个结合”的现实依归。要在“体用贯通”中深化“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自觉。这就需要以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为依托,既充分把握“体”又自觉彰显“用”,在明体达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自觉,通过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守正与创新、自主与开放的辩证关系,更好推进“第二个结合”。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松博: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驱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松博认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发展竞争的本质早已超越物质资源层面,成为一场关乎智力资本和创新活力的深刻较量。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激发其磅礴伟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首先是深刻领悟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内涵和意义。人才资源具备不可替代的创新驱动内核。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根本支撑在于拥有一大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人才资源还具有自我增值的乘数效应。高水平人才不仅能创造巨大价值,更能培养带动更多人才,形成“滚雪球”式的人才生态链。其次,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必须毫不动摇将党的领导贯穿人才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确保人才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再次,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关键在于打破束缚其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改革的核心在于“松绑”与“激活”。坚决打破“四唯”的僵化评价窠臼,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构筑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解决高层次人才供给的根本之道在于自身培养能力的提升,打通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实践的全链条。最后,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加速破除人才流动的制度性壁垒,深化签证、居留、工作许可等制度改革,为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供更便利的“绿色通道”和长期稳定的居留预期。
摘编自《学习时报》
【李岩:同步推进消费升级与绿色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李岩指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既是扩大内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现实生活中,绿色产品因其在设计、生产等环节为降低环境影响而增加成本,往往存在一定溢价,该溢价很大程度上会制约消费者的绿色购买行为。只有缩小绿色产品溢价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差距,才能更好调动绿色消费积极性,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为此,我国正在全力通过政府补贴、以旧换新等措施激活绿色需求。在生产端,企业也在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目标管理,努力降低绿色产品的溢价水平,让更多消费者愿意买、买得起、用得起。但由于消费者个体在年龄、认知、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绿色消费的意愿与实际行为之间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在推动绿色消费的过程中,协同强调环保价值和私人属性更易被消费者接纳。同时,不同消费群体的绿色诉求不尽相同,需制定精细化市场策略。总之,绿色消费涵盖消费领域的各个环节,与传统消费是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绿色消费不是消费者唯一的选择,只有消费者感到性价比合适,以及相对更加便利时才有可能实现替代。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上持续发力,这样必将同步推进消费升级与绿色转型,让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鲜亮。
摘编自光明网-理论频道
【郇庆治:深刻认识“两山”理念的理论意涵及时代价值】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指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两山”理念包括如下三个构成性要素或理论观点:建立基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哲学本体理念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现实实践目标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政策)的协同推进;自然生态财富向经济社会财富的科学合理转化。实质上,“两山”理念论题的最大创新或贡献,就是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认识变成了一种现实实践进路。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角度来看,“两山”理念所蕴含或指向的正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与政治意涵的践行弘扬。“两山”理念体现和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认知处置所内嵌其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性质和背景语境。“两山”理念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对于自然生态保护治理议题的不断深化的政治意识形态或环境政治认知,也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更加文明科学的生态认知。“两山”理念通向一种基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适当关系的不同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未来社会。总之,“两山”理念其实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背景语境下的另一种形象化表达,强调通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逐渐解决面临着的诸多生态环境难题的同时,找到一条通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新构型的现实进路。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