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解晋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企业家要勇立潮头,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竞争主动”。这一重要要求,为调动企业家积极性,也为各级政府提高经济治理水平提供了目标和指南。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硬实力”,事关企业长远发展与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从微观角度看,企业只有以质量立身,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获得消费者青睐,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牢牢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从宏观角度看,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维度,构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对于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国家综合实力和产业水平的集中体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助于促进生产领域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当下,鼓励和支持企业家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竞争主动,关键是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有效释放市场活力,强化标准引领,推动企业质量管理创新。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内卷式”竞争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削弱企业通过研发创新等渠道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加强价格监管,聚焦新能源汽车、锂电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依法打击恶意比价、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强化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斩断网络营销、直播带货中的网络售假渠道。依法惩处恶意抢注商标、模仿抄袭等侵犯产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倒逼企业聚焦产品质量。强化行业自律,行业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企业共识,制定内部公约。号召企业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及以牺牲产品质量和行业生态为代价的短视行为。倡导基于产品品质、品牌建设和企业声誉的良性竞争,共同抵制恶性竞价和恶意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推动行业走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引导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聚焦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防止违规实施财政、税费、价格、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遏制落后产能无序扩张。破除地方保护,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推动各类过剩产能市场出清。
强化标准引领。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尺度,对提高产品质量具有引领和倒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以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为导向,及时废除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升级的滞后标准,淘汰相对过剩产能,释放市场空间。把握新一轮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机遇,以标准更新推动产品迭代升级,促进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聚焦群众关切,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监测追溯互联互通标准,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速推进化学原料药、中药技术研发和质量标准升级。加快制定并完善低空经济、旅居康养等行业发展急需标准,填补行业标准空白,让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评价有据可依。前瞻性谋划和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未来产业标准体系,引领行业规范发展。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标准,推动产品技术指标、性能要求、生产工艺等标准与国际对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以标准提升倒逼品质升级,增强国内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支持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积极参与关键技术、关键产品标准制定,着力形成高标准和高品质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
促进质量管理创新。质量管理是提高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是预防质量问题、管控质量水平的重要方面。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积极采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等国际先进方法并加以改进,加快形成质量管理的“中国方案”。积极开发追溯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适应新业态需求的质量管理工具,打造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符合中国企业实际的质量管理“工具箱”,不断增强质量认证在质量管理中的“体检”作用。以数字化赋能质量管理,加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推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细化质量标准,以质量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应用为主线,推动生产流程各环节数据共享。借助“数字孪生”“视觉检测”等技术,基于大数据算法进行质量管理决策,提高质量管理效能。优化质量管理制度,鼓励各地区设立质量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充分发挥媒体在宣传、监督方面的优势,呼吁企业重质量、讲诚信。建立健全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质量披露制度,鼓励企业实施质量承诺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支持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质量评估等服务,满足企业质量管理需求。
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家安心主业,持续聚焦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推动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收费额度等信息透明化,明确涉企收费行为边界。强化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健全涉企收费问题线索收集和处理机制,推动涉企收费规范化,切实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规范涉企执法行为,防止粗放执法、过度执法、以罚代管、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完善涉企监督检查清单制度,积极探索联合检查、“综合查一次”、非现场执法等执法模式,提高检查的效率和精准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和影响。鼓励企业家目光长远,持续探索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企业家利用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形式保护创新成果,依法打击恶意商标抢注和囤积行为。完善商业模式、文化创意等新型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维权服务平台,高效推动纠纷解决,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服务。(解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