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释放了城市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强烈信号。城市更新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是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用好数智技术强化城市安全韧性
当前,城市治理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多,各类灾害、安全事故易发多发,常态化城市运行管理常被打破,城市治理模式向跨区域、跨空间转变。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智技术加速发展,广泛应用到城市治理各领域,通过全时段、全要素、全流程覆盖,推动城市治理转型升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要适应城市治理新形势新要求,以数据、技术、场景深度融合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以设施互联为基础,打通城市治理多重边界。利用数智技术加速城市治理设施互联互通,打造信息全覆盖、要素全联通的城市治理全景“一张图”,构建数据融合、系统互联、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跨界联动治理机制。二是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推动城市治理智能升级。聚焦城市规划建设、社区治理、交通管理、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建设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推动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中实战应用,实现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协同高效处置、调度敏捷响应、平急快速切换。三是以基层治理为重点,提升城市治理协同效率。要以数据融合利用推动基层治理协同,带动民政、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治理资源整合。四是以精准智能为导向,创新城市治理手段。要推动区块链在教育、就业、养老、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社会救助等领域应用,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智能化、精准化水平。【详情】
让城市更智慧一些
在有限的空间约束下,城市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市民诉求日益多元、治理效能有待提升等挑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林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以智慧化赋能城市精细治理,成为引领新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深入人心。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从技术驱动到系统集成、从单点应用到整体协同的演进,不仅为人民群众带来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也提升了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成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蓝图。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这一蓝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让城市更智慧、更聪明,需在更深层次着力。智慧之根深植于“人民性”的土壤。深化智慧城市的人民性,关键在于尊重并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要动态捕捉不同群体多元需求,推动服务向“需求牵引”跃升;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者需将“人民城市人民建”落到实处,积极拓展群众参与的便捷渠道;同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视数字包容,必须弥合“数字鸿沟”,强化“适老、适小、适弱”化改造。智慧之力迸发于“组织变革”的驱动。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除了破除部门壁垒、夯实数据基座以外,更重要的是运用数字技术厘清各类组织和主体权责,将权责边界清晰锚定于数字流程,确保每项职责皆“有数可依”。在权责明确后,须同步优化跨部门、多主体协同机制,为多主体联动建立清晰的规则与响应流程。智慧之美彰显于“秩序与活力”的辩证统一之中。智慧城市建设须恪守“发展与安全”并重的原则,重视“效率与效能”的统一,考虑“局部与整体”的协调。【详情】
为城市更新注入新动力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从高速扩张迈向存量优化的新阶段,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路径。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明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随着新时期城市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城市更新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现行规划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二是城市更新多元资金保障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大城市及旧城公共服务更新压力较大。四是城乡融合及城市边缘存在“灯下黑”问题。因此,亟待从政策法规、资金保障、空间优化、城乡协同等多维度入手,系统性地优化四个体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是完善城市更新的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一方面,完善城市更新相关政策体系,强化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可操作性,还要探索建立居民自主更新、“居民——开发商或代建商”的建设机制。另一方面,推进城市更新法治建设,推动城市更新各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适用于城市更新的土地审批、标准规范、财税金融等制度体系。二是完善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多元投资体系。一方面,鼓励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拓宽城市更新资金渠道;同时完善城市更新税收优惠制度。三是完善旧城更新改造人本化的空间体系。加大旧城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和更新力度,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公共服务质量。合理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推进城市中心非核心功能疏解。同时,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四是完善城乡双向一体化的协同发展体系。强化城市中心的集聚扩散作用,注重城乡社区微改造,并有效探索城乡融合模式。【详情】
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宜居城市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更新的目的是打造具备宜居、韧性、智慧等特征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宜居城市带有更深刻的底层逻辑特点,韧性和智慧等其他对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特征表述也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来运作。一是社会文明是百姓宜居的重要前提条件。包括涉及表征政治文明的科学民主决策、政务公开、民主监督、行政效率、政府治理制度创新等指标;也包括表征社会和谐的减少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覆盖和实施社会救助的典型指标;针对现代化催生的人口流动性更应关注城市文化的包容性;侧重基层治理的社区文明与社区服务评测以及各级决策中的公共公众参与和听证制度等观察与评测,智慧城市建设正在使这个板块的量化测评成为可能,对文明城市的强调也可以由此落到实处。二是经济富裕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三是生态环境问题仍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城市环境优美是宜居城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四是资源承载能力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与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是水土资源。五是生活的便捷程度事关百姓的日常,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六是公共安全在当代具备更为广泛的意义,是百姓“用脚投票”选择居住地时一直排在第一位的因素。应以宜居城市为总纲,引导韧性和智慧城市建设为人民服务、为宜居服务,把钱花在实处,让人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从根本上回归宜居城市的深度研究,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立场。【详情】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