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经济全球化、数字经济、科技现代化、城市更新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吴志成:携手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志成表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演进的必然规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路径。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发展历程不会一帆风顺,而是与风险挑战相伴而行。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十字路口,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主张,深刻回答了经济全球化向何处去、如何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课题。更加普惠,就是要顺应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要求,解决好资源全球配置造成的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让经济全球化真正造福全人类;就是要通过公正合理的战略安排和规则体制,寻找不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契合点,有效对接各国发展战略,建构共同合作平台,维护良好合作环境,让经济全球化的积极能量和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共同做大并公平分好经济全球化的“蛋糕”。更加包容,就是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承认各国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化,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抵制垄断性、歧视性、排他性的标准和规则,以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助力全球包容发展;就是要考虑和兼顾多方利益诉求,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凝聚最大公约数,激发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性。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杜强:推动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杜强指出,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新经济形态。要进一步开发利用数据资源,解决数字鸿沟、数据安全、数据跨境流动壁垒等问题,充分发挥数据生产要素作用,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是推动数据要素资源合法合规利用和市场化流通交易的关键。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前提是依法规范数据确权,推动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利于数据产权明晰、安全保护、合规流通、有效利用的制度环境,释放数据要素的创新活力。建设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保障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的基座。应全国一盘棋加快一体化算力网等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提升数据基础设施效能。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源泉。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应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提高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互匹配融合能力,让数字技术应用从辅助环节向核心环节拓展,实现数字技术与数据资源深度融合。数据要素的价值在于使用和流通。要完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在确保数据安全、保障隐私前提下,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数据开放、特许开发、授权应用等方式,推动数据资源价值实现。数据安全是数据要素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也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以数据安全为底线,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的治理模式,强化分行业监管和跨行业协同监管,加强全过程安全管理,压实企业数据安全责任。最后,要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相关制度、规则的制定和全球数字治理合作,打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共同维护全球数字安全。
摘编自《光明日报》
【任晓刚:以科技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任晓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科技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统一。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历史逻辑看,科技革命始终是推动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从理论逻辑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通过革新劳动工具、拓展劳动对象、提升劳动者素质,并推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及其跃升等方式,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从实践逻辑看,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才能积极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一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形成更多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二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三是要厚植科技人才根基,建设创新人才高地。
摘编自《人民日报》
【黄晓星:城市更新要做到文化传承与活力再生有机统一】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学系主任黄晓星认为,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积淀了不同的集体记忆。在文化层面,城市更新意味着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以及新的文化元素的动态变迁。城市更新必须从以往的注重物质形态转向关注城市的文化层面,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而不同类型的城市与区域反映了城市作为过往、当下与将来的载体,需要有序、分类、有创意地进行更新,而非“一刀切”地大拆大建。首先,城市更新要注重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注重过往城市文化的动态传承,要注重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老城及历史文化街区对游客等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名片,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种博物馆、咖啡馆、美术馆、学校等的不同组合,能够更好吸引创意群体的集聚,各种公共设施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驱动着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其次,城市更新注重城市形态的物理更新,也注重过往城市社会的动态更新。如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城市更新对原有老街区的保护也需重新安置原有居民。在城中村改造中,也需注重对原有村民的拆迁安置以及后续社区生计的培育。要推动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最后,城市更新关注新的城市想象,也注重与全球不同城市的动态联结及文化创新。全球不同城市的更新从对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锈带到贫民窟的治理,都给我国城市更新提供了经验借鉴。总之,城市更新应注重对于城市过往、城市当下与城市将来的连接,通过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