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国云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列入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培育清单,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迈入新阶段。这一政策信号不仅彰显了国家对前沿技术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具身智能将在推动工业智能化、实现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构建具身智能生态体系,推动工业系统的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正经历从“虚拟算法”向“物理实体”的深刻转型,政策迭代成为推动这一“具身化时代”的核心动力。自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起,中国逐步构建起“1+N”政策框架,覆盖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伦理治理、人才培养等全链条。2021年《“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智能制造的战略地位,提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标志着政策重心向实体化智能的倾斜。以北京、深圳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率先响应,发布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突破关键技术、打造产业集群等目标,推动“具身智能+”在工业、医疗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例如,北京市计划到2027年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深圳市则规划形成超1200家相关企业的产业生态。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人工智能+”行动的核心载体,具身智能的技术架构创新源于“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范式革命,其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环境交互、自主学习和集群协同三大维度。这一技术体系聚焦工业场景的刚需突破,通过多模态感知融合、基于大模型的动态任务规划、高精度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推动工业机器人从“程序化工具”向“自主化代理”跃迁。在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物流仓储等领域,具身智能已实现毫米级精密装配、柔性产线自主适配等突破性应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智能化底座。具身智能体系的研发与国家政策中“突破智能感知、自适应控制等关键技术”保持一致,积极应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需求。
具身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正深刻改变制造业运营模式和全球产业链区位布局。借助人机协同和智能化改造,制造企业正在从传统流水线转向柔性生产、定制化制造和灯塔工厂等新范式,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装备加速普及,截至2024年底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已达每万人350台,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标志着制造业进入全面升级的新阶段。先进技术降低了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使制造活动更趋近市场和要素优势地区布局。推动“长链”全球化供应体系向“短链”在地化、区域化模式演进。中国顺应这一变革,凭借工业互联网基础和市场规模,正从“世界工厂”转向“智能工厂方案输出者”。据高盛预测,到2035年具身智能可替代全球25%制造业岗位,但同步催生高端装备、算法服务等新价值链环节,形成“技术——数据——硬件”三位一体的竞争壁垒。
具身智能还将催生出制造产业智能集群这一新质生产力组织方式。借助“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等政策支撑,智能终端、软件平台、应用场景和服务生态在特定区域内加速集聚,形成以技术为纽带、协同为基础、融合为特征的新型制造产业智能集群。其与传统产业园区相比有着显著不同。首先,其通过平台化协作机制与开放式技术架构,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共享,极大提升企业间协作效率,大幅压缩创新链和供应链时长。其次,打破过去核心技术依赖于单一主体的路径锁定,推动技术创新向多主体、跨领域联合转变,强化了关键能力的去中心化演进。最后,在全球范围内激发多元创新动能,显著降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入门槛,推动大中小企业在共建共享中实现融通发展。实践证明,制造产业智能集群正为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和政策试验带来积极影响。我国已有11个地区布局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这些先导区在高强度知识集聚、协同产业生态、弹性政策机制等方面探索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的新路径,逐步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并为产业协同和新政策试验提供示范。
具身智能的广泛渗透必将塑造新型生产关系,推动人机协作走向人机共生的新秩序。当前,智能机器人正深入生产一线和社会服务领域,成为生产过程中人类劳动者的“智能合作者”,实现从传统的“人主机辅”向“人机共创”分工转变。在制度保障下,数据与智能设备等新型生产资料日益成为共用性资产,推动生产资料配置向共享化转型。围绕国家主导、协同共建的方向,加速构建公共平台型企业制度,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统一市场环境下互促共生。与此同时,新的劳资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劳动者技能结构随技术升级同步演进,数据与算法主导的生产过程也在重塑资本结构与组织边界,推动形成以共建为基础、以共治为支撑、以共益为目标的分配机制共生化,确保劳动者共享智能化红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为新型生产关系提供了制度锚点。以政策引导技术普惠、以生态协同破除垄断、以价值分配重构利益结构,正逐步形成“技术向善、以人为本”的中国工业智能范式,亦为全球工业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具身智能正推动中国工业迈入从“实验室创新”走向“生态卡位”的关键阶段,标志着工业智能化由点状突破转向系统跃迁。以“技术——产业——制度”协同创新为牵引,中国正加快重构制造体系、重塑生产关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工业路径。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具身智能的博弈早已超越技术维度,扩展为围绕标准制定与治理权重的制度性竞争。把握五年战略窗口期,中国必须加快布局实现核心硬件和关键算法的自主可控,提升在国际标准体系中的主导权,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引领企业三项核心任务,筑牢新质生产力根基。人机协同不只是效率革新,更是文明形态的重塑。在这一演化中,需统筹政策引导与生态建设,守住技术向善、以人为本的价值底线,实现人机关系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