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时代发展现实境遇来看,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题中应有之义。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意蕴归根到底是回应人民群众在精神领域的美好期盼。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精神世界”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从中国式现代化维度看,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追求体现为促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协调,协同推进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军旗在《光明日报》撰稿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精神是“自由个性”的灵魂,人的精神解放和对理想的追求构成精神生产力的动力系统,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内在要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统一。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进人的现代化,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我们党注重对人民美好精神世界的培育,强调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人,而非“物化”的人,既追求物质条件的改善,也要求人民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向现代化的转变,注重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精神生态”的和谐以及生命意义的实现,不断激发和满足人民的社会性和精神性等更多维度的、更深层次的内在需求,促进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高度统一。详情
推动高质量的精神文明建设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教授田鹏颖指出,越是深化改革攻坚期,越需要筑牢精神根基;越是发展关键阶段,越需要凝聚价值共识。必须推动高质量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提供深层保障。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体系,将其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推动形成全民自觉遵循的精神坐标和行为规范。不断拓展红色资源铸魂育人路径,打造文化引领标杆。要充分发挥文化铸魂、道德化人的独特优势,创新运用浸润式、体验式鲜活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全民思想境界、道德涵养和文明素质。深入推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涌现,不断取得文化惠民工程实效,着力提升原创力、扩大优质供给、拓宽消费领域,持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聚焦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直达末梢,促进思想共育、治理协同、资源联动、融合发展,让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美美与共,使精神文明之花并蒂绽放于城乡大地。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让德者有得、好人好报蔚然成风。以道德模范为标杆,完善发现培育、宣传推广、礼遇关爱的体制机制建设,使榜样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千百万人的自觉行动。详情
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形成于10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创建进程中,并持续弘扬于其后100多年来我们党的不懈奋斗史中。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齐彪指出,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之源”地位,必须把其放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考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构建,就是伟大建党精神弘扬的结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培育形成了以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为时代特征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伟大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培育形成了以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为时代特征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伟大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培育形成了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为时代特征的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伟大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培育形成了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时代特征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伟大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构筑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构筑的历史进程,更是一个党的红色基因赓续、对党的红色基因“测序”和验证的历史进程。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教育后人传承好红色基因,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详情
在实践中涵养爱国情怀
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来的伟大抗战精神,是激励当代大学生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艳梅指出,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多走进历史纪念馆、抗战遗址遗迹,在红色文化的洗礼中沉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爱国情感。要鼓励大学生多走向乡村和基层一线,和劳动人民手牵手、心连心,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涵养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高校在设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时,可鼓励大学生主动走进社会各领域开展实践,以专业所长赋能社会发展,在躬身奉献中厚植家国情怀。通过自身的专业学识与乡土大地深度交融,青年学子能更快地在社会课堂中构建起“国之大者”的认知坐标系,让爱国情怀从抽象的精神符号转化成服务人民、建设祖国的具体行动,在知行合一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要帮助大学生多了解科技前沿,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学校要多创造机会,让大学生有机会走进实验室、科研院所与高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深研细思,增强其科技报国的内生动力。详情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