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伟大建党精神、消费环境、文化主体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齐彪: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解决好大党独有难题】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齐彪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精神之源,也是党的生命力之源。我们党表明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决心,是这个百年大党的青春誓言,是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政治宣示。坚定信心必须正视问题,解决好大党独有难题,必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这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体现和要求。必须重点解决好大党独有难题所指向的错误、消极的倾向性问题,必须制止、克服背离“党的精神之源”的一切阴暗面,这必须通过党的自我革命才能解决。要坚决阻断、清除可能污染党的精神之源和党的主流的污水浊流,以伟大建党精神的要求作为重要指标,时刻对党进行健康体检,发现病毒和病灶,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及时治疗和清除,甚至刮骨疗毒,决不能讳疾忌医、文过饰非。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自身肌体健康,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不断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人民日报》
【胡颖廉:凝聚合力优化消费环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胡颖廉表示,优化消费环境是推动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重要抓手。当前,应凝聚消费环境建设合力,构建供给侧、需求侧、监管侧、社会侧相协同的制度体系,形成“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提升消费供给质量。要着力提升商品消费品质,推动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改善服务消费品质,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消费者评价机制。另一方面,维护消费市场秩序。需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机制,建立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更好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作用。严守消费安全底线,聚焦食品药品安全等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消费热点问题,持续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保障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同时,提高消费维权效能。要推动平台型、总部型、连锁型等大型企业健全消费纠纷解决体系,发挥引领作用。强化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提升对不法行为的威慑力度。另外,推动消费环境共治。需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合规体系、完善售后服务,从源头防范各类消费风险。强化行业自律,制定并实施行业自律公约和放心消费相关标准。加强消费者协会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消费维权服务与支持水平。
摘编自《经济日报》
【左康华: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左康华认为,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原因在于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行为、现象或符号层面上,更能深入人类的精神世界底层之中,通过具体的文化创造物深刻地、潜隐地塑造着群体和个体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以创新形式承载民族文化独特基因,是当前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也是巩固文化主体性、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的重要路径。因此,需把握在文化和科技的有效融合中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化。应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共同发力释放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推进文化建设的创新表达,进而为大幅度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和分发效率注入新动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吴亚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江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教育与健康服务中心副教授吴亚芬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包容等价值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契合,可将其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中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营造“文化+心理”融合教育氛围。高校管理层应完善顶层设计,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制度,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专项资金,加大力度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配齐心理咨询室、音乐放松室、宣泄室等,配备高水平心理学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开设“文化+心理”融合课程。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思想等内容。开设“儒家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医养生和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程,以心理学教师为主导,与其他专业学科教师合作,共建心理健康跨学科教学知识图谱。同时,创新“文化+心理”教育模式。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教师灵活选用情景模拟、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体验”工作室、绘画和音乐疗法工作坊,让大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心理滋养。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