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治国(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王立霞(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物食品与化学学院)
特色农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各地依托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水平与市场竞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品种培育、生产管理到储运销售,每一个环节的技术突破都推动了农业产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持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仅是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保障。
当前,地方特色农业凭借其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在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仍然面临产品质量稳定性不足、技术瓶颈难以突破、产业链衔接不畅等问题,制约着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根源于科技资源的配置与产业需求间的错位,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地方科技资源不足,难以提供有效创新供给。地方高校长期深耕区域特色农业研究,对本地农业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发展瓶颈具有独到见解,能够精准把握产业需求。但由于科研条件、资金投入及技术研发能力的限制,地方高校在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二是中央与地方科研机构的需求对接不畅,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科研成果落地难。中央部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一定领域内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能够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但由于地方特色农业的区域性和个性化特征,中央科研机构往往难以精准把握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科技创新供给与产业实际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同时,受制于科技资源统筹不足、信息共享机制缺失等因素,中央与地方科研机构对接合作存在障碍,制约了科技创新对特色农业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破解上述发展困境,关键在于打破信息壁垒,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技资源的精准配置与高效利用。应构建央地协同创新体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联合创新机制,完善全产业链科技服务体系,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地方特色农业发展。一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精准对接。要建立标准化的地方特色农业技术需求数据库,系统梳理,形成分类明确、重点突出的清晰需求清单。同时,整合中央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建立专家资源库和技术供给目录,依托算法匹配,实现科技创新供需的精准对接,提高科技服务效率。在地方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构建常态化的信息交流和技术转化机制,确保科研成果的落地应用。二是建立联合创新机制,促进科技要素深度融合。由中央科研院所牵头,联合地方高校、龙头企业等多方力量,组建跨区域创新团队,依托联合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应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三是构建全产业链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实效。针对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整合央地创新资源,提供一体化科技服务。比如,在育种环节,可以利用中央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选育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的品种;在生产环节,研发推广智能农机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加工环节,开发绿色高效的加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市场环节,加强品牌建设和质量认证,增强市场竞争力。
完善协同创新长效体制机制,要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建立健全评估激励机制,提升协同创新运行实效。一是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形成协同创新资金保障。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统筹中央和地方科技专项资金,设立央地联合创新专项。同时,通过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金融工具,建立市场化、可持续的科技投入机制。探索新型投入模式,设立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基金,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参与的资金支持体系。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划分各方权益,调动创新主体积极性。二是建立健全评估激励机制,提升协同创新运行实效。要构建科学的创新评估体系,将创新投入、过程管理、成果产出、经济效益等纳入评价范畴。创新评估方式,鼓励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资源配置,对创新成效突出的单位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对成效不佳的项目进行调整优化,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发展格局。完善激励机制,将创新绩效与资金支持、项目安排挂钩,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落地。
央地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助于破解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困境,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路径。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创新效率,推动农业科技集成应用,能够加快特色农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央地协同创新机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