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教育资源配置、社会工作、经济发展质和量关系、康养旅游产业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永智: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表示,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命题,教育资源配置承载着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多重使命,是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路径。其中,“谁来建”是资源配置机制建设的首要问题,直接决定资源配置的价值取向和内在逻辑。在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主体责任主要由政府承担,这是由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所决定的。教育资源配置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和方针的重要途径,体现强烈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因此,必须合理高效配置教育资源,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要求,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怎么建”是资源配置机制建设的核心问题,聚焦在资源总量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方式,达到兼顾公平、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从宏观层面来说,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从中观层面来讲,完善供需适配,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从微观层面来讲,激发教育活力,服务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改革的底层逻辑就是资源配置机制建设。以建成教育强国为旨归,要强化突出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其中,突出教育资源配置重点,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根本,促进教育公平是底线,增加高等教育投入是急需,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是制高点。总之,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这一过程需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制度化管理为保障,兼顾公平与效率、短期与长远、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
摘编自《学习时报》
【王红艳: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室主任王红艳表示,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以创新为驱动,向改革要效能,以高质量社会工作助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是要明确发力领域,全面推进社会工作改革创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推进新时代社会工作改革创新,需着力社会领域的党建,重点聚焦如何进一步提高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这“两企三新”的党建工作质量;需着力社会领域的民主政治建设,重点聚焦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民信访和人民建议征集等工作的质量;需着力社会领域的治理和建设,重点聚焦如何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志愿服务等工作的质量;需着力社会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聚焦如何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能。二是要加强体制机制系统集成,积极推进社会工作改革创新。推进系统集成,需进一步厘清社会工作部门与组织部门、政法部门、民政部门、群团组织等各类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提高横向整合程度;需进一步处理好各级社会工作部门间的关系,提高纵向协作水平;需处理好党群关系和政社关系,加强斜向整合,提高科学规范运用社会力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需因事制宜追求更复杂的相互配合与协同高效。三是要突出新兴领域党建,科学推进社会工作改革创新。要坚持分类指导、坚持循序渐进、坚持服务先行、践行“主客同体”理念,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四是深化目标追求,有效推进社会工作改革创新。新时代社会工作需朝着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发力,并把增进社会的和谐摆在重要位置。
摘编自《光明日报》
【赵振华:更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是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对经济工作的一条规律性认识,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质和量关系的认识。事实上,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始终是贯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质和量关系的认识也随着我国经济实践不断深化。当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尽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能片面强调提升质量而忽视总量;只有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够更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红利。同样,也不能片面强调做大总量忽视提升质量;只有摆脱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路径,加快转向以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发展方式上来,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质的飞跃。正因如此,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既要保持适当经济增长率,持续做大经济总量;也要充分发挥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改善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李翠霞:深耕康养旅游产业,激发可持续消费的无限活力】
东北农业大学特聘教授李翠霞指出,康养旅游产业作为融合健康、养生、文化与旅游的新型业态,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双重驱动下快速发展。发展虽然迅猛,但也要重视仍然存在的认知误区和发展短板。在认知层面,产业的目标群体仅限老年人群和疾病人群、产业主体局限于养老和医疗产业、核心驱动仅仅依赖医疗和养老资源、核心资产等同于土地开发和医院、养老院建设等。在发展层面,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政策与监管机制不健全,等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健康、养老、助残、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未来,从多个角度深耕康养旅游产业,将进一步激发可持续消费的无限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首先,要强化规范化,厚植特色化。政府通过制定专项规划、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及土地政策等措施,为康养旅游产业提供保障。同时,根据区域发展的基础和特色分类制定医疗康养、森林康养、文化康养等康养业态标准,提供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机制保障。其次,推动集群化,打造品牌化。区域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实现不同康养旅游产业要素主体融合和相关企业主体融合,形成区域产业发展集群环境,构筑产业发展集群文化。还要坚持产业生态化。康养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本质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通过科学开发、绿色技术、社区共治和政策保障,既能守护绿水青山,又能创造经济价值与民生福祉。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