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耐心资本、低空经济、智能消费、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马文甲:提升耐心资本配置效率,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马文甲指出,作为具备持久性、稳健性和较强风险抵御能力的特殊资本形态,耐心资本正日益成为我国促进技术颠覆性创新、引领产业深度变革、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力量。新发展阶段,应加快壮大耐心资本,构建“技术创新-产业孵化-资本赋能-人才支撑”的良好生态,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更多更好的长期资金支持。其一,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那些需要耐心资本投资的企业定期披露技术研发进展及产业动态。同步搭建智能预警系统,通过实时抓取全球技术替代风险指标、供应链波动情况等数据,对技术路线偏离、核心团队异动等风险进行分级预警。其二,优化考核评价制度。鼓励投资机构建立长期激励机制,降低短期业绩考核权重,增加长期盈利能力、技术转化进度、专利质量等代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指标权重。弱化单一项目的考核方式,推行项目组合综合评价制度。其三,健全资本退出渠道。在IPO通道方面,进一步加强被投企业的上市培育服务,为其提供专业化辅导和申报支持。在股权流转方面,完善股权投资份额转让平台功能,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为未上市企业提供股权交易服务。其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在能力塑造中,推动科技与金融、管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适应耐心资本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制定耐心资本和科技融合的人才标准,形成涵盖技术尽调、专利评估等核心技能的人才评价体系。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峰:正确处理低空经济“飞起来”和“保安全”的关系】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理事长张峰认为,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飞起来”和“保安全”的关系,从技术、政策、生态协同等维度深化对两者辩证统一的认识。一方面,需激活“天、地、人、机、链”五大要素,助力低空经济飞得更快。其一,修天路,让“飞起来”有空域。持续推进空管体制改革,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促进空域政策松绑与试点先行,深圳、苏州等试点地区开放更多低空航线。其二,建基地,让“飞起来”有保障。全面优化通航机场、起降点、地面服务站、空管塔台及沿途可能的应急起降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垂直起降场+充电桩+气象站”微型枢纽网络,满足无人机智能飞行需要。其三,育人才,让“飞起来”有队伍。支持人社系统开展低空职业资格认证,覆盖百万从业人员。其四,机适航,让“飞起来”有载体。无人机适航少、适航难,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需调动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校共同推进航空器适航审定服务。其五,链合作,让“飞起来”有产业。发挥协会拓场景、强合作、赋效能的纽带作用,鼓励分散的无人机运营公司加盟行业协会,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快速获取空域使用许可。另一方面,需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市场需求与安全保障的动态平衡,着力构建“安全—飞行—应用—生态—发展”的正循环,让低空经济“飞得快”、更要“飞得稳”。第一,坚持科学理念保安全。长期以来,我国民航安全监管取得世界一流的业绩,主要得益于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理念,将运行安全和生命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第二,采用科学技术保安全。科学管理低空空域,推广三维数字空域试点,推动空域网格化动态管理,通过“5G+北斗”实现厘米级实时监控,与民航局UOM系统对接和统一管理。第三,优化监管机制保安全。加强全行业安全主体队伍能力建设,严格规章制度执行,严格安全事件调查,开展事故容错能力建设,界定“开发期、先行区”事故容错底线。第四,出台规章标准保安全。按照国际民航组织公约基本框架,全面推行风险预控机制,完善法规与标准,科学评估安全等级,推行安全飞行行业自律公约、低空经济企业社会责任白皮书等。
摘编自《经济日报》
【王文姬、夏杰长:探索建立智能消费长效增长机制】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文姬、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夏杰长表示,智能消费涵盖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教育等多个领域,正在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新亮点。智能消费中,为实现消费者“愿消费、能消费、好消费、消费好”的美好愿景,需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探索建立富有动力内涵、契合时代需求、多方联动的扩大智能消费长效机制。第一,激活智能消费内生动力机制。企业应优化智能消费产品的用户体验,简化操作界面,建立高效的客户服务渠道,减轻消费者学习负担,吸引其进行智能消费。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与优化产品设计等方式重塑虚拟价值,增强消费者对虚拟物品与服务的价值认知。第二,完善智能消费能力提升机制。应避免数智化转型陷入精英主义的文化霸权,确保数智消费在面向大众时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和包容性,关注弱势群体的消费需求,提升智能产品的质量和数字服务水平。鼓励形成家庭成员间的数字反哺,缩小代际“数智鸿沟”,塑造起能够切实消弭代际数智隔阂的多元支撑架构,推动老年人实现由“数字遗民”到“数字居民”的平稳过渡。第三,形成市场供需协调机制。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设立研发准备金,鼓励企业增加数智化技术研发投入。着眼“生态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推广“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模式,促进科技产业良性循环。第四,优化新业态消费保障机制。推动部门协同、央地联动、政企共商,构建创新者、监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格局,探索“监管沙盒”机制,突破创新发展与风险管控面临的“科林格里奇困境”。依据经济和消费异质性,采用分布式政策规划,在不同地区、不同层面制定和实施差异化政策,确保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秀萍、成长春: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办公室主任张秀萍、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指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创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对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强化创新主体融合,激发多元创新动能。加大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力度,引导其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其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出题—答题—阅卷”的闭环,形成“科研支撑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强化创新平台融合,推进资源要素集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禀赋,围绕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重点领域加快建立“需求导向、企业出资、院所攻关”的协同平台,打造区域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心。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农业产业链数字平台,整合种植、加工、销售等信息,实现农业生产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加快建设专业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提高实验室成果的成熟度,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三是强化两链深度融合,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农业创新链上的科技资源与农业产业链上的土地、资金、市场渠道等资源实现共享与优化配置;推动科研院校、农业科技企业、农民合作社、政府部门等创新链和产业链上的各类主体,在项目建设、人才交流、平台共建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四是深化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和产业创新活力。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共建运营公司,实行“事业单位+市场化团队”双轨管理;构建长效支持机制,完善分类评价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同时建立动态竞争机制,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并行模式,尝试突破种业、机械化种植等“卡脖子”技术瓶颈。
摘编自《新华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