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习近平经济思想、文化自信、居民消费长效机制、中国式现代化的六组关系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逄锦聚: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建设】
南开大学教授逄锦聚指出,近日,《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对于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完成好这一职责使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特别是要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中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国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反映时代要求,努力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殊运动规律和包含其中的人类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同时,要对习近平经济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和贯穿其中的新观点、新理念、新论断进行深入的学理性、系统性阐释,力求全面、准确,避免空泛化、标签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
【陈金龙:理解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指出,文化主体性是指特定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和独立创造,是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文化主体性既是一种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也是一种实践力量和发展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源泉,为文化自信提供思想、精神和实践依托。结合文化主体性,才能科学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文化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不是简单地传承、借鉴已有文明成果,而是在传承、借鉴的基础上,经过文化创造、“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文化主体性强调文化发展的创造性,就是在自觉意识、自主立场的基础上实现独立创造,通过独立创造实现文化发展和超越,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文化自信奠定实践基础。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强化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独立创造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成文化自信和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方法。
摘编自《经济日报》
【王伟同:把握正确方向,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
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伟同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对解决我国消费领域结构性问题、推进经济行稳致远具有指导性意义。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的政策方向在于,聚焦“投资于人”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人是消费的主体,也是生产和创新的主体。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投资于人”,要求将更多资金资源用于服务民生,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多措并举保护消费者权益,使居民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净化消费市场、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才能实现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促进形成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民生领域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价格执法,为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和稳定扩大传统消费,使居民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持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既要稳定扩大传统消费,稳住消费增长的基本盘;更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促进消费扩容和引领消费创新。根据居民消费习惯变化、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完善长效机制建设,赋能产业发展和做优惠民让利,丰富消费场景,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摘编自《学习时报》
【刘建军:正确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明确提出必须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这对关系通俗来说就是顶层设计与摸石过河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也有顶层设计,但在实际工作中更需要小心探索,因而那时特别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要深刻认识战略的根本性,把握战略决定策略、策略服从服务于战略的基本要求。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就是坚守正道,守住根本,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我们所讲的“创新”是有价值立场和方向的,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创新,是有利于人类和平进步的创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前者主要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后者主要是人们的获得感和公平感。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应该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一个社会既要安定有序,又要充满活力,这二者相辅相成。处理好独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既要坚持以我为主、内因为主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保持开放心态、国际视野。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郑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