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人民城市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消费投资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赖德胜: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赖德胜指出,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内在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到,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整个过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未来需要更好地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在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畅通供需大循环,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相应的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三是持续增强经营主体活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同时,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使非公有制经济有更稳定的预期和更坚定的信心,发挥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作用。四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需要持续提高人力资本培养质量,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促进劳动力和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本配置,形成更多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畅通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摘编自《光明日报》
【蓝晓霞、张安梅:在人民城市建设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安梅表示,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城市建设中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要注重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改革的执行力落实力,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是坚持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协同。要从改革配套上下功夫,在协调各方上做文章,善于牵“牛鼻子”,分清大小难易、明确轻重缓急,围绕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力,以关键领域改革为杠杆撬动整体改革,使各领域改革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民生建设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三是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统一。坚持量力而行,要扎实稳健守好基本,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把民生实事落实,部署民生发展目标任务要与保障供给水平和负担能力相适应,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坚持尽力而为,要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积极作为,在“啃硬骨头”和“涉险滩”中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摘编自《人民日报》
【田杰棠、王明辉: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田杰棠、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王明辉认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意义在于推动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克服传统动能内生衰退问题,还能通过技术进步、生产率提升和需求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增长动力。由此,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一方面,深化存量更新与增量优化,实现激发新动能与更新旧动能齐头并进,另一方面,把握技术扩散应用与跨越式突破关系,引领产业不断转型和创新,同时,促进区域协同与优势互补,构建融通发展新局面。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既要总揽全局、统一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以产业为载体,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李春顶、刘洪汝: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春顶和博士研究生刘洪汝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体现了增长的韧性和政策的有效性,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而有为。首先,消费不断开拓和升级。近年来,国内居民消费支出在总量持续扩张的同时,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消费升级稳定提升。在居民总的消费支出中,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成为消费新增量的重要来源。其次,投资稳步发展和增质。近年来,服务高质量发展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着力点,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投资结构质量持续提升。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变革的新阶段,未来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绿色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众多领域都蕴含着巨大的投资需求,这些新的领域也是投资质量提升的发展方向。再次,外贸和外资质量双提升。近年来,我国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支持加力稳定外贸、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实现了从外贸规模到外贸质量的历史性进步。总之,“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提升了竞争力,加上一系列有力的内外双向政策推动,我国经济一定能够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加速驰骋,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35年远景目标。
摘编自光明网学术频道
【王德忠:充分把握内需发展阶段性特征,推动实现消费投资量效齐升】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王德忠指出,伴随居民生活需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以及新一轮技术革命催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逐步渗透至经济社会各领域,以服务需求、新型需求为主要标志的新需求成为扩大内需越来越重要的动力源和增长点,并在需求倾向、需求结构、需求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表征和质态。具体来看,需求倾向方面,从注重数量向追求质量转换,高品质、高层级新需求成为越来越广泛的消费投资新选择。需求结构方面,从传统产品需求向服务需求、新型需求拓展,服务需求和新型需求成为扩大内需的主引擎。需求方式方面,从线下向线上延伸,基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日趋常态化的需求新方式。消费主体变化既是需求变革的重要内涵,又深刻影响需求内容和方式的演化进程。但也要看到,需求不足和潜在需求巨大并存,这也是内需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一个具体表现。消费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提振消费应处理好新消费与传统消费、消费与供给、质量提升与总量扩张等关系,增强消费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消费新特点新趋势,紧扣消费业态、供给质量、消费意愿和能力等关键环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消费持续扩张。
摘编自《解放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