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耕地安全、坚持守正创新、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建设高质量数据集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孙其信:坚持藏粮于地,守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其信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藏粮于地,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现实问题仍然突出。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决心和耐心保护好耕地这一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使中国饭碗端得更牢靠、更稳固。第一,寸步不让坚守耕地红线保数量。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继续寸步不让地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第二,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质量。需进一步针对黑土地退化、土壤盐渍化、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零容忍”管住新增问题,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构建耕地质量保护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做到“地力常新壮”。第三,以行之有效的方法保产能。要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的关键举措,加快平原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农田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第四,以大食物观保统筹。在口粮绝对安全基础上统筹开发,做好土地用途规划,拓宽食物来源,形成同居民合理膳食结构相适应、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第五,以共同富裕的理念保增收。只有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才能让其从“被动守红线”变为“主动护耕地”,自觉参与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中。
摘编自《经济日报》
【张东刚:前进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深刻认识坚持守正创新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必须溯源究理,充分挖掘守正创新的哲学意涵、文化价值和实践作用,把握守改革之正、领改革之先的道理、学理、哲理。守正创新是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规定;守正创新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和创新性的内在体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支撑;守正创新是新征程上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关键之举,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面向。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论既锚定了改革的发展方向,又激活了改革的发展动能,让改革事业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不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创新发展。准确理解坚持守正创新、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的丰富内涵,要真正弄通“在改革中守的是什么正、创的是什么新”这一根本问题:守正,守的是改革的根本原则不动摇。一是守核心之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保证。二是守思想之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旗帜。三是守道路之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方向。四是守制度之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政治优势。创新,创的是改革的与时俱进开新局。一是推进理论创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先导。二是推进实践创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行动遵循。三是推进制度创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四是推进文化创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力量。新征程上,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必须更加坚定贯彻好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不断创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辉煌。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稻葵:以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成就,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然而,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状态尚未达到应有的增长潜力,主要是受到内需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等内部问题的制约。同时,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增加,也对中国经济构成挑战。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应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提升居民消费水平。通过城镇化进程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可以释放巨大的经济潜力。可以考虑通过发行国债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并调整政策以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和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转向关注人的幸福感和消费需求,以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农业现代化。这不仅是应对经济挑战的途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此同时,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需要一系列支持措施:政府一方面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农村人口在城市定居;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流动,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摘编自《北京日报》
【褚松燕:有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统一战线教研部主任褚松燕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党积极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主动战略抉择。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处走出来,经由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置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形成了向现代国家转变的民族意识自觉,不仅支撑了现代国家的建构,更成为党领导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民族精神底层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显示了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自强精神。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摘编自《学习时报》
【王晓明:加快建设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明指出,高质量数据供给是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发展的关键要素。当前,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数据供给仍有不足,数据处理专用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数据产业和数据生态有待丰富,高质量数据集的整体规划和支持政策还有待完善。首先,通用领域、垂直领域以及具身智能领域的高质量数据供给仍有不足。其次,高质量数据的合成、处理和利用技术亟待提升。再次,数据主体和商业模式发展尚不成熟。最后,高质量数据集的专项规划和支持政策有待完善。针对当前存在的资源、技术、模式、制度等方面问题,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需要,建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多措并举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一是加快公共数据开放和企业数据流通,建设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高质量数据集。二是围绕建设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关键技术问题加大攻关力度。三是引导企业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人工智能数据产业生态。四是加大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政策支持力度。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