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全香花、袁守玺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生活技能等都具有深远意义。尤其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劳动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等重大关系。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在立身、立心、立德中的基础作用,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固化、升华,引导其持续提升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着力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秀劳动者。
做好劳动教育宣传,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尚书·无逸篇》有句警语:“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没有流淌过劳动的汗水、未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成果,更不可能具备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劳动可以立德、增智、强体、育美,是铸就品德、提升责任担当的熔炉。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掏粪工”时传祥、身先士卒带领兰考全县人民与“三害”顽强斗争的焦裕禄、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坚守高铁焊接一线30多年的“工人院士”李万君,一代代劳动者用辛勤劳动在中华大地上创造出一个个发展奇迹,用担当和责任书写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迫切需要更多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矢志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挥洒汗水、贡献智慧的时代新人。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劳动的育人功能,积极做好劳动教育宣传,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让其既具备应有的劳动能力和良好劳动习惯,更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高度责任感。
用劳动教育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社会化程度越高,个人劳动素质和能力就越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从本质上讲,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发展人的社会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它不仅关乎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过程,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学会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形成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铸就勤奋、自律、坚韧、合作等优秀品质。实践还表明,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运行规律和机制,从而提升自我管理、情绪调节、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为参与社会变革、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参与劳动需要按时完成任务、遵守劳动纪律、对工作负责,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律的性格和强烈的责任感,对于未来成长为有担当、有能力的社会成员至关重要。
用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当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如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人口激增等诸多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破解这些现实问题需要青少年具备更加广阔的视野及直面挑战的智慧和勇气,而劳动教育在这些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让学生更好理解社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深刻体会每个人都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每个人的努力都对社会整体运行起到推动作用,持续培养其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更加关注公共利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任务,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引导学生关注特殊困难群体权益、参与社区建设、推动社会进步等,使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体验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体会他人的付出和劳动价值,并愿意为他人和社会贡献力量,更好地将社会责任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而成长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优秀公民。
以创新思维提升劳动教育质效。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促进其持续提升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需要用创新思维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一方面,应大力推动劳动教育学科建设,注重学科融合,推动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形成全面育人的教育合力。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上下功夫。比如,对于喜欢手工制作的学生,可以针对性地开设手工艺课程;对于对农业科技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组织其参与农业实践活动,通过个性化的劳动教育,更好激发学生劳动潜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应注重劳动教育实践导向,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本身就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要结合地区和学校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条件,发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更好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到劳动一线参加义务劳动,不断厚植社会责任感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