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政府投资、国际传播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先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精髓落实要义】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李先进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精髓要义,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落到实处。新质生产力形成于新的发展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协调好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摘编自《人民日报》
【依绍华:健全市场体系与完善市场机制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依绍华指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更好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投资和产业流向,推动生产行业和相关企业调整产出结构,促进产品及产业升级,形成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格局,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关键在于健全市场体系与完善市场机制。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强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标准实施过程监督和评价机制,推进多式联运信息共享。二是要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三是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城乡流通体系布局,加强流通体系建设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有效衔接,提升不同区域间流通体系协调能力,优化全国大流通网络布局,提高流通体系运行质量和效率。四是要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利用数字技术的信息联通功能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建立健全数据要素交易相关法律法规,着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摘编自《经济日报》
【毛科俊、于畅:持续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毛科俊、于畅指出,当前我国处于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城市更新、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升级空间还很大,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尚有较大投资需求。总体上看,政府投资在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潜力还有待挖掘,应持续发挥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交通、能源、水利等政府投资项目可以拉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民间投资,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民生等公益性领域的政府投资为民间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都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扩大政府有效投资的同时,撬动民间投资,形成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之间的良性互动,合力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对市场机制的补充作用。政府投资对有序开展社会扩大再生产、弥补市场失灵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稳定经济运行,还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改善社会民生,对市场机制形成必要的补充。
摘编自《学习时报》
【胡正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胡正荣指出,做好国际传播,健全的传播渠道是基础,现代化的传播格局是重要保障,需要多渠道、立体式的对外传播格局作为支撑力量,让传播渠道畅达全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内容建设是根本,要根据区域国别的历史文化特点,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重视区域国别研究及传播,提高话语创新的针对性;重视生活、工作、情感元素,提升中国叙事的感召力;重视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的体系化建构,让海外民众参与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经历,使中国文化、中国理念、中国故事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要注重提炼和宣介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标识性概念,也要探索有效的践行机制。国际人文交流通过文化、教育、艺术、体育等领域的互动,帮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增进对彼此历史、文化、社会和生活方式的了解。扩大国际人文交流,要全面把握人文交流形式,系统建设人文交流平台,提高开展国际人文交流的便利程度,鼓励一些优秀的国际人文交流活动和平台做大做强。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