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穆荣平(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经历了从“向科学进军”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开启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壮阔旅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创新发展整体能力显著提升,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回顾历史,科技创新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面向未来,需要强化价值创造活动与强国发展目标的系统耦合,把握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创造活动规律,坚持“四个面向”,凝练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重大任务,健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创新发展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战略保障优势,又发挥市场机制“润物细无声”的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统筹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政策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逐步探索形成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管理体系。一方面在研究编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形成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研究编制组织体系与能力。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过程形成了“规划确定任务、计划落实任务”的科技规划和计划体系以及任务导向的科技资源保障模式。改革开放之初,研究编制了《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批准实施第一个国家科技计划——《“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此后又于1986年批准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988年批准实施的旨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1997年批准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为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指明了方向。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实施,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包括改革研究机构拨款制度、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调整科技系统组织结构、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扩大研究机构自主权、改革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等。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发布实施,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6年9月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技术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优化基础性科研机构的结构和布局、完善社会公益性研究机构定位与管理等改革重点任务。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拓宽了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与体制机制改革的国际视野。2002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二〇〇二——二〇〇五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6年2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此后又发布了多项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形成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迭代优化制度环境。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于2015年3月颁布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明确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任务,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愿景驱动政策赋能科技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我国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投入和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分别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以及发明专利有效量名列世界第一。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规模达33278亿元,占当年GDP比例达到2.6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202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按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11.85万篇,被引用次数为81.89万次,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次数均排在世界第1位,据近十年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16.20次,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5.76 次)。截至2023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99.1万件,其中国内(不含港澳台)居民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1.5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居民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比较2003年和2015年组织实施的两次大规模技术预见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整体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并有全频谱学科布局的科技创新大国,虽然在许多方面仍然落后于美国以及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但是差距已经大幅缩小,部分技术课题研究开发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至2005年实施的“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德尔菲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信息、通信与电子技术”“能源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与药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化学与化工技术”和“空间科学与技术”等8个领域737项技术课题研究开发水平指数总体而言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仅有7项技术课题研究开发水平指数大于等于0.5。2015-2018年实施的《中国信息领域技术2030预见》《中国先进能源领域2035技术预见》《中国生态环境2035技术预见》《中国生命健康2035技术预见》《中国空间领域2035技术预见》和《中国海洋领域2035技术预见》的德尔菲调查结果表明,6个技术领域614项技术课题中,有6项技术课题研究开发水平排名世界第二,有43项技术课题研究开发水平指数大于等于0.5,其中信息领域有1项大于0.7,先进能源领域有5项大于0.7和3项大于0.6,生命健康领域和海洋领域各有1项大于0.6,十年发展成效显著。
我国量子技术研发能力演进是跨学科开放合作的典范
量子科技是当今世界主要国家战略高技术竞争焦点领域,主要国家纷纷制定战略和政策,力图把握竞争主导权。自2013年英国首次发布国家量子技术计划以来,主要国家不断深化量子科技发展战略布局。2022年,美国国家量子信息科学研究中心发布《量子互连路线图》,提出了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传感路线图。2023年,英国发布《国家量子战略》,加拿大启动旨在推动量子技术、企业和人才发展的国家量子战略,德国联邦政府通过旨在打造量子技术世界领导者的《量子技术行动计划》,澳大利亚发布旨在打造全球量子产业领导者的《国家量子战略》。
前面提到的两次技术预见结果比较可以发现,中国量子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整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差距显著缩小。《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列出“量子保密通信系统进入实用阶段”“提出和形成适应量子时代的密码编码和密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 和“量子因特网得以实现”等3项技术课题, 研究开发水平指数分别为0.22、0.26和0.17。《中国信息领域技术预见2030》列出的“量子保密通信系统进入实用阶段”“超快高精密量子控制技术在量子计算等中应用”“抗量子计算攻击的公钥密码技术标准得以建立并得到广泛应用”和“量子计算机在特定领域得到初步应用”等4项技术课题研究开发水平指数分别为0.78、为0.59、0.58和0.58。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量子技术研究开发水平显著提升,在量子通信方面实现了从跟随向引领的质的飞跃。
量子科技发展是一个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形成和新兴学科兴起的历史过程。人类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和量子调控技术的巨大进步,催生了量子信息科学这一新兴学科。从1984年首届全国量子光学讨论会几十人与会到2024年第二十一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近千名代表参加,我国量子科技发展之迅速、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2021年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量子信息科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是一个里程碑。事实上,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以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云计算、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学科蓬勃发展,为党和国家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人才储备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以此为指引,必须夯实基础、充分发挥新兴学科“活力源”的作用,同时统筹谋划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以面向未来的新兴学科建设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好国家“四个面向”和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
相关阅读:
【与祖国同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推动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