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考古发现解读北京中轴线价值内涵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从考古发现解读北京中轴线价值内涵

  作者:张利芳(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北京中轴线最早形成于元大都时期,这时的城市中轴线从北部的钟、鼓楼向南到大都正南门丽正门。明初将元大都南城墙南拓至今正阳门一线,中轴线此时由丽正门向南延伸至正阳门。丽正门外的轴线在明初南郊建成山川坛和天地坛后初具形态。嘉靖年间建设外城后,正阳门至永定门之间的轴线正式形成。至此,中轴线从钟、鼓楼延伸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清代将景山寿皇殿移至中轴线上,在景山土山上建设五方亭,在天桥以南、御路东西左右对称建立两方石碑,这些都完善了中轴线的空间格局。北京中轴线是城市规划建设的灵魂,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北京中轴线代表着一种空间秩序和礼仪秩序,是中华文明执正守中、礼序天下价值观的体现。

  2021年以来,为了深入挖掘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北京市文物局组织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先后发掘了正阳桥遗址、中轴道路及附属遗存、天桥遗址等。道路、排水沟、桥梁等的发现,补充、完善了北京中轴线尤其是南段的遗产构成要素,实证了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生动再现了北京中轴线南段历史场景。

  考古发现体现中轴线设计思想。《史记·天官书》曰“为国者必贵三五”。《周易·乾卦》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释曰“言九五阳气盛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德,飞腾而居于天位”。偶数为阴,奇数为阳;天为阳,地为阴。天为圆,地为方。天用阳数,地用阴数。这是古人用数字符号来投射时空宇宙的一种哲学表达。皇帝为天子,故与其相关的神圣空间建筑一般也都使用阳数。“一、三、五、七、九”这些阳数在中轴线上有充分的运用,表现在建筑开间、祭坛层数、门道数量等方面。

  北京中轴线考古发现也同样揭示了这样的数字秘密。2022年8—9月考古发现了天桥至永定门段的中轴历史道路遗存,包含自上而下互相叠压的7条道路,年代自明清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最下面的两条道路(L6、L7)为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上的居中道路。L7年代最早,为雍正七年(1729)之前的中轴道路,全部为土路,路上密布车辙。L6为雍正七年修建的居中石路和石路两侧同期使用的土路,使用至民国时期,土路上亦密布车辙。此次考古还发现了雍正七年修建的永定门内居中石路,其路幅宽度为4.8米,合清尺一丈五尺。先农坛东外坛门先农门和东内坛门东天门的中间门道亦为国家行祭祀礼仪时的行进线路,其宽度也为4.8米,即一丈五尺。居中石路亦为礼仪活动的行进线路,两者均是都城神圣空间设计时独具深意的尺度运用。

  2022年至2023年初发掘的天桥遗址,也揭示了同样的数字运用。天桥下过水沟宽度为1.6米,合清尺五尺;天桥桥身宽度9.98米,合清尺三丈一尺。天桥位于永定门和正阳门之间明清都城中轴线上,正阳门至天桥距离为1.6公里,天桥至永定门距离也是1.6公里,均合清尺五百丈。档案中也有相应记载,天桥至永定门石路长五百丈;正阳桥南至天桥北居中石路长四百十九丈二尺。若以正阳门城楼计算,则正阳门到天桥间的石路长度也是五百丈。

  上述尺度“一丈五尺”“五百丈”等不是随意为之,均是都城神圣空间设计时所运用的象数思想的折射和反映,是古人宇宙观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

  考古发现所见中轴线空间秩序和礼仪秩序。天桥在中轴线上居重要位置,是中轴线上的一处标志性建筑,也是重要的空间符号和礼仪符号。天桥正好处在正阳门和永定门之间正中位置,可见天桥在中轴线上的重要地位,反映了都城级别的建筑对空间尺度和秩序的把控。乾隆时期,在天桥南侧一左一右对称布置了两方石碑,即皇都、帝都篇碑和疏渠记方碑。如此一来,天桥连同两方石碑对中轴空间和礼仪秩序的塑造效果得到强化。

  正阳桥同样是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正阳门是明清北京内城正南门,有国门之称,位于其南侧护城河上的正阳桥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正阳桥同正阳门城楼、箭楼、五牌楼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建筑群,共同表达着一种空间秩序和礼仪秩序。正阳桥是内城九座城门外桥梁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2021年至2013年初,在正阳桥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具明清时期的镇水兽。这具镇水兽位于正阳桥东侧河道南驳岸,匍匐在石板上,头东南、尾西北,头部探向护城河内,其身躯硕大,身长达3米,体量远超万宁桥的4具镇水兽,可证正阳桥的规制之高、规模之大。

  考古发现实证古代科技创新。北京中轴线的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修建于雍正七年的都城中轴线居中御路,其路面铺装为石板,下面用三合土作为基础。三合土是明清时期古人对建筑材料及工艺的探索和创新,在清代北京地区官式建筑中普遍使用。三合土是将黄土、沙、石灰严格按照一定的配比搅拌而成灰料,有些还会加入糯米浆,这样配比出来的灰料坚固无比,比石材还要结实、坚固,保证了建筑体的稳固,不会因基础受力不均而出现歪闪。

  在对先农坛庆成宫区域祭祀道路进行考古发掘时,探明明代修建的先农坛内坛东天门基础夯土结构为一层砖渣、一层素夯土,两者交替逐层夯筑。在早年间进行鼓楼勘察时发现其基础也是相同结构。这种建筑基础结构是对长期以来单纯用素夯土做基础的一种创新。

  在2022年度所进行的考古工作中,还发现了位于中轴道路西侧的砖砌排水沟和木板沟。其中,砖砌排水沟沟壁和沟底均用城砖砌筑,沟盖用石板覆盖。排水沟底部用柏木丁对沟体进行加固,以防沟体歪闪、沉降。清代工部《工程做法》记载,遇有地基松软或临水建筑时,地基使用木桩加固,以柏木、杉木及红松较好。木径小且短的称为地钉。这是古人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对建筑体地基进行加固的一种科学探索。

  “中”最初来源于观象授时,地中测影,绳以经纬,并衍生出四方、四时、十二辰等。由此可见,“中”是最重要的,确定“中”才能规划出整个宇宙,整个时空宇宙由“中”统领,“中”具有神圣性。这套理论形成后,古人又用来指导社会运行。这是择中立国、择中立都、择中而治观念的哲学逻辑。“中”首先运用在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如周朝时“宅兹中国”,认为洛阳是天地之中;元代忽必烈在确定都城所在时,霸突鲁曾分析,“幽燕之地,龙蟠虎穴……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驻跸之所非燕不可”。在都城营建中,最早鲜明体现出中轴线形态的是曹魏洛阳城,之后历代都城均有不同程度实践。到了元、明、清时期,中轴线在都城布局设计中得到完美呈现。

  北京中轴线历史悠久,文脉厚重,拥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历史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阐释。考古发现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呈现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及内涵。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