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蔡承彬(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所研究员)
近年来我国乡村文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规模持续扩大、业态逐渐丰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但不少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目前还处于粗放式开发经营阶段,存在乡村旅游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局性不强、乡村旅游产品规划具有同质性等问题。下党乡是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范,对全国其他地区根据自身条件坚持走乡村振兴特色之路具有重要启鉴价值。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农文旅融合的根基,“三进下党”实践的成功样板,在于坚持“靠山吃山唱山歌”,体现了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振兴的发展思路。一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依托高山茶,下党乡培育“下乡的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寿宁高山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打造独具特色、富有时代内涵的乡村“土特产”。二是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下党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8家,吸纳农户实现品牌共建、渠道共赢、利益共享。三是提升乡村旅游产业链价值。把智创、文创、农创等引入乡村,吸引青年人返乡创业。引进专业团队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意设计和塑造,扶持引导一批经营餐饮、美食茶点、工艺品、标配伴手礼等旅游新业态主体,培育“下乡的味道”一条街、特色民宿、特色文创商品等体验式业态。
坚持以文化撬动农文旅融合。文化是农文旅融合的灵魂,下党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文化底蕴深厚。一是坚持对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将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到村庄总体规划或城镇总体规划中,激活乡村文化基因,赓续乡村历史文脉。二是坚持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下党乡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旅游发展中,建设“难忘下党主题馆”和“滴水穿石主题公园”、党群连心路等。三是注重保护和活化利用相结合。积极探索传统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新路径,如探索“非遗+乡村”“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新模式,利用传统村落、古建筑、祠堂、民居等资源建设非遗和文创展示基地。
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高标准规划。一是优化乡村旅游产品项目和线路。对旅游景点进行精心组合规划,推出丰富多样旅游项目,打造下党乡“学习小镇-梦龙天池-西浦”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能够深度体验下党乡的好山、好水、好茶、好菜、好风物。下党红色之旅被推荐为300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二是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统筹规划“交通+旅游”融合公路网络系统,建设省道S207线闽浙界至寿宁下党段公路等,打通了区域流通的微循环。完善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加快乡村旅游功能建设与提升。三是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景观提升。如民房立面改造、古道修复、“百村千树”绿化、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文化旅游吸引力和产业发展保障双提升。
坚持农文旅品牌打造和营销推广。品牌打造和营销推广是做好农文旅融合的重要手段。一是丰富营销内容。通过特色产业、下党画苑、时光邮局等打造“网红村”。通过青少年“乡村研学”主题策划,强调体验营销,拓宽乡村旅游的目标消费者市场。通过乡村振兴题材电影《相见在鸾峰桥》在下党全景拍摄等文艺活动,吸引游客参观下党古村落、游览“打卡点”。二是拓展宣传营销渠道。利用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推广,涵盖网络、电视、报纸等传播下党故事,利用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平台,串起本地文旅项目,联动周边文旅项目,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利用各种微媒体、购物平台、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进行农产品营销推广。三是瞄准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大力发展乡村数字文旅。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下党乡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智慧文旅线上体系。如“下乡的味道”App打造涵盖旅游线路、民宿预订、智慧停车、班车查询、餐饮购物、茶园认领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乡村文旅“破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