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银(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副教授);王海涛(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教授)
当前,全面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教师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主体和推动者,其数字素养的提升是促进教育数字化理念、模式和形态产生深层次转变的关键。以往关于数字化转型中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路径探讨多集中于外部培训体系、资源以及标准的建设和优化等方面,未从教师自身角度来探讨数字素养培养问题。对于教师来说,数字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其有意愿且有能力将数字资源、工具和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通过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和健康发展,为培养创新人才、推进教育公平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核心目标的实现作出重要贡献。
从实践来看,教师群体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因传统观念固化、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认识局限以及数字技术运用水平有限等问题制约而产生的抵触改变的声音,一种是受学习需求变化、教学问题解决亟需以及教学创新需要而产生的自主求变的声音。当教师自主尝试将新的数字工具和方法引入课堂时,会根据得到的结果来评估改变的效能,即新的课堂变化是否符合自己对教学、学习的信念,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否能够丰富学习体验等。如果教师发现改变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就会进一步优化改变或放弃改变。尽管自主改变的教师比抵触改变的教师更有探索新事物的热情,但从实践效果来看,教师所发起的自主改变常因单一视角或个人主观经验而无法保障一定能带来有效的、可推广的教学改革模式和策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实施了自认为合适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而言也未必总是合适的,因为可能存在试误的风险,会打破教学的连贯性。因此,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为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仅有主观求变的意愿和个人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将探索实践置于科学的框架中进行,而科学框架的构建就需要思考外部力量的引入。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于外部力量的调动需要依托教师这一主体来开展。如果教师在没有探索和选择的机会下被动改变,其感受到的压力无法带来改变的快乐和兴奋感,就会导致教师参与数字化转型热情的衰减或抵制改变情绪的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传统培训模式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方面效能有限的原因。那么,教师如何实现数字素养的提升呢?笔者提出以下几项促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具体举措和建议。
一是以变革为导向反思教学工作。不断反思是数字化转型中教师角色不可或缺的要素。近年来,社会技术形态的变迁对学习和教学带来重要影响,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渗透突破了技术工具的范畴,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的反思需要以变革为导向,不仅要涉及对教学整体的回顾和思考(包括探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学习需求更新教学方式,以及判断活动设计和评价策略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还需要涉及对“如何与技术互动”“如何掌握技术的教育功能”等关系到教师认识、适应数字化转型进程的核心问题的反思和探索。
二是以新知识观为依据重构课程。课程重构需要以教师更新的知识观为依据,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更新对于知识的理解。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模糊了知识与数据、信息之间的边界,激增的数据与信息增加了“知识海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有限的学校时间里,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成为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更新对于学习的认识。人工智能加快了知识更新的节奏,人们已由过去对知识“量”的积累转向对知识“质”的追求:知识来源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准确以及对于个体是否有价值,反映出人们开始由对学习效果的强调转向对学习目的的关注。以往学者曾将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习,强调认知的改变;第二层次是元学习,强调思维习惯的改变;第三层次是认识论学习,强调世界观的改变。依据学习的层次学说,以学习效果为导向的学习处于第一层,而以学习目的为导向的学习则处于更高层次。以新知识观为依据开展课程重构,意味着教师需要在理解和认同新技术时代下知识和学习变革趋势的前提下,通过课程内容革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等途径,将更新的知识观融入实践,引导学生高层次学习目标的实现。
三是通过问题解决导向的协作构建教研共同体。教研共同体是教师获取外部力量来助其提升数字素养的重要途径。协作是教研共同体推进教师主动寻求转变的重要方式。教研共同体的协作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产品导向的协作,即协作的目的在于共同设计出教学产品,如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资源包等。产品导向的协作由于聚焦产品本身,容易忽视教师的参与性,导致经验丰富的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形发生,影响协作效能。另一种为问题导向的协作,即协作的目的在于解决具体教学、学习问题。受问题解决的驱动和激发,教师能够主动对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不同观点和见解。因此,与产品导向的协作相比,问题解决导向的协作更易于推进教师间的平等协商,因此也更有助于教师间通过对数字化转型目标、路径和标准的批判性讨论,形成对数字化转型的深度理解,通过对数字化转型达成共识来推动行动。
四是以衍思为手段推进负责任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在经历了反思教学、课程重构、共同体协作后,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还需要经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衍思,即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变化因素的探究、拓展。衍思允许教师跳出常规的教学思路,去探索教学中的变化,并循着变化去揭示新的有可能影响教学、学习的因素或条件。以衍思为手段的教师数字化转型实践的目的,不在于达成某些预设的行为或技能,而在于通过创造一种鼓励思考、质疑和探索的教育生态推动教育理念和实践发生根本性转变。
如果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主体在于教师,那么衡量数字化转型成效的标准之一就在于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程度,既包括教师对数字化教学实践承担责任的程度,也包括教师向他人阐明其数字化教学实践行为和依据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