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蓝图,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凝心聚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就是要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高质量落实好各项重要改革举措,把“路线图”转化为“施工图”,“大写意”转化为“工笔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李毅在《红旗文稿》撰文指出,一是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推动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加快发展。二是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在教育综合改革方面,要注重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要注重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要注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三是注重全面改革。在民主和法治领域改革方面,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方面,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四是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五是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要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详情】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
弘扬人民的主体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着力点。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包心鉴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新征程上,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一方面,激发人民主体意识。把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提到重要位置,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不断增强其对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鲜明特色、本质要求、主要任务、发展阶段、重大原则的认同,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激发人民群众满腔热情地投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来。另一方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须紧紧扭住社会主要矛盾,进一步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多层次需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力。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有效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相统一,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人的主体性特质得到更广泛实现和更高层次彰显。【详情】
以思想引领书写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答卷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新征程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大力发挥森林“宝库”作用,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一是坚持生态系统观,发挥森林“水库”作用,持续加强森林生态建设,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等重点区域的保护与修复,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二是坚持生态经济观,培育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全方位构建森林生态产品交易制度体系。三是坚持生态民生观,培育绿色供应链,加强生产、加工、物流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森林食品产业,推动森林食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四是坚持全球生态观,科学布局国土绿化项目,有序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和乡村绿化美化,多途径推动增绿增汇,增强森林“碳库”功能。【详情】
哲学社会科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
新时代新征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创新作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担负起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深入学习、认真领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解读新中国70余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担当文化使命。以高度的文化主体意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提炼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永恒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文化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同时,立足伟大实践。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继续保持清醒的问题意识,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精神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另外,站稳人民立场。与人民心连心、同忧乐,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研究人民最关心、与群众利益最紧密的现实问题;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拓宽思路、发现题目,真正做到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注重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传播真理,努力以鲜活、朴实的文风增强表达效果。另外,树立全球视野。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始终关注人类重大问题和全球性挑战,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详情】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