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激活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激活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4-08-01 09:48

  作者:袁健(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大战略部署。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厚植乡土文化资源,以数字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文化旅游物质基础

  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新发展阶段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需注重挖掘本土资源,以差异化品牌为重要着力点,因地制宜打造乡村特色IP。

  一要深耕本土,打通乡村文旅产业链。乡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具备发展文化和旅游的先天优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既要打造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传统手工艺品、本土品牌的旅游纪念品等,又要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以当地自然资源为依托,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活动、康养项目等,不断满足游客的个性化体验。尤其要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地方特色美食、开发“农业+”模式的旅游产业项目,形成乡村产业特色发展的完整产业链,努力破解产业间的壁垒,以促进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顺畅运行,助推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

  二要聚焦特色,提升乡村文旅竞争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作为文旅产业融合主体的乡村,不仅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发展特色化、差异化的品牌,还要重视品牌的持续更新,强化比较优势,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从用户情绪、社会需求以及机能价值出发,根据不同需求人群画像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旅品牌项目,创立工业街区、艺术街区、朋克街区等主题街区,通过静态布置,达到沉浸式体验的目的,让游客在感受文化的同时参与角色演绎,推动乡村文旅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建立实时的市场监控,对需求的走向和用户心理进行把关,为顺应时代的需求和用户的期待适时调整地域品牌,实现品牌的持续更新。

  三要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文旅特色IP。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发展实际进行合理的IP打造,无疑是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导向。一方面,要明晰自身定位,依据乡村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确定特色IP的定位和主题,因地制宜做好发展规划,避免生搬硬套、简单移植,为打造乡村文旅特色IP提供现实解构密码;另一方面,要发挥“绿水青山”的旅游资源优势,原汁原味地保留乡村最原始的自然特色和古朴生活特征,以IP形象推动乡村文旅个性化、品牌化发展,形塑乡村独特IP体系。

  厚植乡土文化资源,激发乡村文化旅游强大活力

  乡土文化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根基,不仅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还是推动我国乡村文旅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新时代下,发展乡村文旅需始终植根于厚重的乡土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传承、创新并举,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要强化乡村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推动乡村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的重点,可为当地旅游业注入新鲜血液,其保护与传承不容忽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保护机制,筑牢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藩篱。建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日常巡查管理制度、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评估机制,同时制定相应的地方性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法规、设立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等;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数量清点和检查工作,编制详尽的乡村文化资源资料,对村庄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桥梁等历史遗迹进行详细记录和保护,使这些历史与传统文化实现赓续。另一方面,要拓宽教育宣传辐射面,构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高地。针对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积极开展集中学习、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知识讲堂等活动;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元化传播渠道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不同受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的修复项目等方式,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已经受损的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进行修复和维护。

  二要重视乡土文化资源深挖精推,促进乡村文化活态传承与高质量发展。村庄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实现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来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活态传承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乡土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精准推广不仅是实现乡村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基石,更是驱动乡村文化旅游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一方面,要对村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系统了解当地厚重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访谈村民、参与传统活动等方式,全面了解村庄的历史脉络、文化传承和独特文化元素,如民俗、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在此基础上,建立详细的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以唤醒“沉睡资源”点燃乡村“文旅热”。另一方面,通过科技手段精准推广乡土文化资源,使其在挖掘提炼的基础上实现解构与重组。通过建立乡村文化网站、开发乡村文化APP、制作乡村文化宣传短剧等方式,将乡村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进行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播,通过讲好地域故事,增加地域文化吸引力。

  三要实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满足高质量乡村旅游体验。在当前各地文旅火爆出圈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是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所在,要从“特色、内涵、创意”出发,打造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引人、留人、留心”的三部曲。首先,突出特色以“引人”。通过设计一些独具特色的游乐项目和内容,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如推出生态康养、文化主题酒店、乡村精品民宿等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产品。其次,突出内涵以“留人”。针对不同游客需求对旅游产品提供定制化服务,以实现游客对旅游项目的深度体验。建设生态园文化基地、非遗体验基地、农耕文化基地、红色文化体验基地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体验基地,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项目,发挥体验项目重体验优势,挖掘文化内涵“新表达”。最后,突出创意以“留心”。通过创意设计赋能,赋予传统手工艺新材料、新造型、新功能,为游客提供乡村文旅极致品质体验。推出“时间胶囊”“记忆角落”等创意体验活动,通过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如建立旅游联盟、设计旅游文化景区品牌线路等加强体验活动与其他旅游景点的梦幻联动,既能为游客旅游提供便利,又能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多元化一体化的旅游产品。

  加快乡村发展数字化转型,推动乡村文化旅游智慧转型

  当前,人们的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传统文旅体验难以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需发挥人才保障作用,利用融媒体、互联网等技术突破时空界限,以扩大产品形式、提升乡村文旅魅力,推动乡村文化旅游智慧转型。

  一方面,深耕“数字田”,为乡村文旅智慧转型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搭建文旅新媒体平台,包括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如微信、微博等)、短视频平台等;推动数字化文旅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360度全景展示等手段,使游客能提早在互联网上实现对乡村景点、传统手工艺的虚拟体验,提高游客参与度;开展线上乡村美食节、网络直播农产品展销、线上乡村文化节等线上文旅活动;通过浏览社交媒体评论,从与游客的对话互动中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营社交媒体;搭建智慧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服务和体验的持续优化。

  另一方面,念好“人才经”,为乡村文旅智慧转型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当地政府既要注重从本土中挖掘人才,如非遗传承人、传统手工艺人、文化爱好者等,鼓动并发挥好新乡贤、乡村青年等群体的热情与干劲,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又要发展一批“新农人”,吸引一批熟练运用电子商务、“互联网+”、文化旅游产品深加工及包装等适应现代文化旅游经营体系的中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同时,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打通“人才下乡”通道,激发优质人才回村热情,吸引人才回流村镇,更好保障乡村文旅发展驶入“快车道”。

  【基金项目:2023年甘肃省软科学项目“数字文旅融合助力甘肃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23JRZA400)。】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