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伟良、贺新春(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思政课的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传统的思政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难以担当新时代新征程的教育使命。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须着力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知识课堂”与“智慧课堂”、“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促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既要坚持“守正”,又要推动“创新”。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应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协同推进。既要通过“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同时又要通过“课程思政”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使思政课堂更贴近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青年大学生爱听乐学、听懂学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浸润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同时,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应切实发挥好“课程思政”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他课程的培养方案、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并结合各专业课程和其他通识课程的不同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有机融入其教学大纲和教学全过程中,努力营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同发力、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知识课堂”与“智慧课堂”有效链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论断,为我们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推进数字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演进,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移动通信、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推进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为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提供了科技支撑。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人工智能+思政教育”网络矩阵,加速推进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赋能思政课堂智能化、个性化,主动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积极发挥人工智能数字推理、文本归纳、算法和模型等优势,助力思政课教学因时而变,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扩展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和情境,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打造数字化教学矩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充分运用虚拟仿真教学技术,以“科教融合、虚实结合”为理念,融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场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题材,开展“情景再现式学习、体验分享式学习”,给大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体验场域,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的哲理、真理、道理,切实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时,积极利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开展多模态教学、精准化讲授、个性化指导,让高校思政“知识课堂”链接“智慧课堂”,努力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广大青年大学生应主动融入社会大舞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去,主动了解国情、掌握规律、增长才干。
一是通过讲好“小故事”,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事业”。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素材,以座谈、走访、调研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走进基层一线、田间地头、车间厂房,在强国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伟力。
二是通过分享“小生活”,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实践”。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善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用好大学生身边的生动案例,将道理、哲理与生产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教育激励作用,引导青年大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
三是通过立足“小课堂”,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资源”。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既要积极创新“思政小课堂”的模式,邀请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先进模范等进校园开展讲座报告、论坛讲坛、交流分享,引导青年大学生观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培养青年大学生胸怀祖国、面向世界的责任担当;也要不断发挥丰富的社会“大资源”的作用,善于把思政课设在工厂、社区、街道、农村等,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乡村、融入社会,让青年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同时,必须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多主体同向发力、多层次协同推进,构建教师学生良性互动、线上线下有效链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以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团队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效果评价研究”(23VSZ15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