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5日-7日,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的中国社会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举办。其中,“城市治理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分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天津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和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省市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展开研讨,展现城市社会学研究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城市更新行动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论坛上,与会学者从城市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中外城市实践对比、城市个案分析等方法探寻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济大学教授黄怡以上海杨浦区党建微花园建设为例,提出社区空间微更新正在成为超大城市更新进程中的一种普遍实践,并成为社会嵌入式治理的典型体现和重要抓手。广东财经大学副教授蔡静诚以深圳较场尾特色民宿小镇为例,认为特色小镇在社会生活空间中完成了产业空间重构与社会关系重塑,给当地居民的社会心理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石家庄学院副教授张学东阐释了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下,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进程中的相关概念,提出应科学发力、精准施策,持续推动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高质量发展。汕头大学副教授李松基于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城镇化发展的突变性、分异性、相似性、空间聚集性、演化特性等维度探究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周群英系统梳理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在研究对象、核心议题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及其时代价值。
做好城市治理工作,要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学者着重研讨社会参与主体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提升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及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吴莹系统梳理了我国镇街民主协商的发展特性,通过分析台州、杭州、成都、深圳等城市案例,提出当前基层民主协商建设中存在的制度化困境及破解策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席伟健对深圳市两个行政区开展实地调研,系统总结深圳在推进超大城市治理所取得的有益经验。上海理工大学教授赵欣以上海瑞金二路街道为例,总结政党对新社会空间的组织、整合与引领方面的治理经验。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副教授刘昱彤从警务视角出发,系统分析社区民警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演化生成路径。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张淼通过对上海某小区治理过程中的内外部社会风险调查,分析社区治理的主要风险特征和解决路径。湘潭大学副教授周兆安以长沙某小区为案例,指出业主委员会成立的背后是社区公共性生产与再生产不断作用的结果。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陈云提出多民族社区治理应发挥空间混居优势,在实践交互关系过程中建设新的地缘和精神共同体。
共同富裕蕴含着民生建设的高基准与高质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学者们针对民生改善与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实践创新展开充分研讨。厦门大学教授徐延辉采用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方法对中国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变迁趋势进行研究,指出我国劳动力就业质量稳步上升。此外,男、女城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时期效应和世代效应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郑中玉通过对某个持续性建筑保护运动进行跟踪和调查后发现,行动者之间的“弱团结”是一种基于新价值观的行动者关系,这种关系以一种包容性的、不引人注目的、甚至是隐蔽的方式散落在日常的对话、交谈和公共生活中。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王雪梅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开展系统性分析并提出,保证青年工作群体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和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对提升青年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副研究员郭彬探讨了时间银行融入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机制和具体路径,并通过北京市案例对其内在逻辑进行详细阐释。
文化是一座城市精神气质的具象载体,也寄托着城市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精神期待。论坛上,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吴军基于102个大城市的舒适物数据,提出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保护和鼓励城市本土文化和特色,推动城市生活朝着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魏智慧立足天津张园个案,提出通过“整体搭建气氛、增强景点美学叙事能力”“注重沉浸式体验、加强与参与者互动”“以‘人’为本、以‘美’感人”等方式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路径。西南大学副教授张岳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城市兴起的“网络悼念”“AI复活”等殡葬新风尚具有市场化、数字化、情感个体化和“脱域”等特征,需要从创新性继承优秀传统殡葬习俗、完善法律法规、借鉴国外经验、借助数字技术等方面跟进治理。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教授孙影娟以刻板印象的前沿理论“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和“偏差地图”为基础,探讨了“民心相通”背景下国民刻板印象的生成逻辑,这是在社会心理学层面对刻板印象和群际关系研究的丰富与拓展。
(供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邵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