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型开放、新质生产力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以改革精神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表示,马克思主义政党勇于推进改革的品格是与生俱来、由其性质宗旨决定的。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勇于推进改革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我们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0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形成了党勇于将改革不断推向前进的最大动力。不断推进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面对前进道路上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要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中心任务,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因此,新征程上,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着力解决“六个如何始终”的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新征程上,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着力解决“六个如何始终”的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摘编自《人民日报》
【贾丽民: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好、运用好系统观念】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贾丽民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整体性思维加以把握。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所呈现的全局性,要求我们遵循普遍联系的观点,在看清改革各领域之间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领域改革工作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只有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才能进一步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深刻理解和把握改革目标的前瞻性和改革领域的协同性。另一方面,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范围广、结构多、难度大的系统性工程,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这需要我们以结构性思维进行分析。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运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来协调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系统要素之间的联动性与协同性,避免在改革工作中顾此失彼、因小失大、相互掣肘。同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关涉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群众需求、实践发展要求、国际社会环境等发展变化的发展性工程,需要我们以过程性思维加以剖析。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把握旧事物与新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向,在把握好改革的破与立中制定和落实各项改革措施。新征程上,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着力解决“六个如何始终”的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大伟、尹佳音:统筹推进制度型开放和深层次改革】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李大伟、尹佳音指出,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阶段,全面深化改革也已进入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的阶段。改革和开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更加明显。制度型开放为深层次改革提供强大动力。深层次改革为制度型开放创造重要条件。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对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提出新要求。推进制度型开放和深层次改革相互促进,是应对复杂形势、解决发展难题、激发社会活力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推进制度型开放和深层次改革相互促进,有利于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趋势,更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推进制度型开放和深层次改革双向互促,有助于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因此,要把统筹推进制度型开放和深层次改革落到实处,力求实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奠定基础。二是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为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创造条件。三是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积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助力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四是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动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
【宋锦: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根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宋锦表示,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产业迭代升级的催化剂,更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所在。从对生产任务和就业岗位的冲击可以看到,新质生产力强调了对三类关键人才的需求。第一类是尖端科学技术人才,他们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力引擎,是科学家精神的奋力践行者。第二类是具备创新思维、企业家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掌握高新技术、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推动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力量。第三类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具备数字素养的普通劳动者群体,他们是通过新质生产力提升整个经济效益的实践基础。针对新质生产力对人力资源的特定需求,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须精准施策。一是强化科技尖端人才储备。首先,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相关领域尖端人才培养的投入,尤其要扩大这些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并提高培养质量,在高阶人才培养上积蓄后劲。其次,要关注国际人才竞争激烈态势。中国应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策略,聚焦高层次人才的回流、引进和国际交流,通过人才政策激励,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人才基石。二是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要构建开放、多元、互动的教育生态系统,推行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理念,将教育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激发学生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动态协同教育机制。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是教育责任主体,应构建包含政府、企业、学校、其他培训机构、科学和行业代表、教师、学生及其家庭等多方参与和互动的机制,推动课程改革、科教融汇、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等。四是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韧性。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会加剧就业市场波动,对此要优化就业管理策略,有效维护就业稳定,确保市场健康发展。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