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字实录】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中的又一次说明在之前至少有一次,甚至还有多次的,能够称得上思想解放的命题。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能够称得上思想解放的命题包括1938年毛泽东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包括改革开放之后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被称得上思想解放的命题,一定是帮助当时的人从某种理论的教条中、从某种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某种僵化的思维中解放出来。
其实无论是理论本身还是思维观念本身,并不代表一开始它就一定是错的,反而往往曾经是正确的,而且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并且被广为认同的。只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这种理论观念还没有改变,它就会成为与时俱进的障碍,也就成为理论的教条,导致思想的僵化。所以思想解放根本上不是思想获得解放,而是人获得解放。
之所以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因为这个命题冲击了在形式上已经认同但内心尚未根本改变的观念,使我们从模糊的或者是错误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这两者相结合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需要强调的是,经过长期的结合过程,(我们)已经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已经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时代化。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融合了古今中外先进理论、先进文明成果的思想,也只有这样的思想,才能够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比如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道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剧中人和剧作者,与传统文化中的“江山”这个词放在一起,能够看出马克思主义对人民主体性的认同和强调,大家就容易理解和认同人民的重要性,要以人民为中心。还比如我们讲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党性教育与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心学”放在一起,就会让我们更加地理解和认同党性教育,这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自身修养的问题。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应该树立并且坚定的观念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是现代的。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其实就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把现代理解成理性的、正义的、光明的,把传统往往理解成愚昧的、蒙昧的、黑暗的,实际上就制造了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割裂。我们应该记住,一个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一定是与本国的传统文化和解的国家。
我们还要看到,马克思主义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是由中国的国情,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国情所决定的。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应该树立的观念是契合和差异是最好的结合的前提。没有契合,这两者是不可能实现结合的,走不到一起就不可能结合;但是只有契合没有差异,也不能实现很好的结合,完全契合的两者是不可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结合的;有契合之处又有差异的双方才能够构成真正理想的结合,才是最高程度的结合,也才是值得追求的结合。
近年来我们在国际社会提出“三大全球倡议”,即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还有全球文明倡议,这些倡议都是为了解决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世界性难题提出来的,很明显属于文明成果,并且和中国的“和合”文化密切相关;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都有密切的关联,所以可以看作是“第二个结合”创造出来的理论成果。还有就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第二个结合”创造出来的理论成果,也是未来我们给世界、给人类社会指出的一个方向,我们把它称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对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它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强调的“和合”文化。
我们还要明确结合的目标和导向。为什么要结合,结合到底是要干什么?我认为结合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促进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使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更加完善、更加与时俱进,也使这些观点、理论更容易被大家理解和认同。第二个方面是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当然结合还要讲方法,不然就是抽象的口号。结合的方法最简洁的表达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继承、借鉴和创造,对传统的要继承,对一切包括西方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要借鉴。而继承和借鉴不能是落脚点,要落脚到创造。没有创造,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因为“第二个结合”的目的是落脚到创造。怎么才能够创造?如果仅仅去讲之前的经典作家的一些命题、一些观点,仅仅去告诉大家传统文化讲了什么、说了什么,是没办法去创造的,只有回答时代问题的观点才是真正的创造。
创造的着力点应该是回答时代的问题,回答中国未来走向的问题,在回答问题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拿出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当代发展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未来走向的新文化成果、新理论成果。(本期嘉宾: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培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