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深化改革、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就业、国际科技创新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占斌: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张占斌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其一,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经济风险挑战。其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通过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有效向民营经济配置资源,使市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需求。其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加强法治建设,确保改革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其四,改革底线与高线的关系。大局稳定和群众利益是底线,改革不能与民争利,改革成果应由人民共享。高线是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五,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改革既要解决好当前人民关心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注重可持续性。其六,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对外开放中,要注重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实现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
摘编自《北京日报》
【徐晓明:新质生产力实践探索释放强大动能】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徐晓明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新质生产力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在传统产业升级、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绿色节能等现代化产业领域大放异彩。首先,抓住了“新机遇”,以“创新”为原则,以“质优”为内涵,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有所作为且大有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我国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其次,用好了“新抓手”,牢牢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探索培育科技创新策源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以技术和数据等为代表的优质先进要素。科技创新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同时,还推动着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再次,发展了“新变量”,激活了“旧存量”,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探索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新高地。各地结合自身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实力,积极制定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及其相关政策,因地制宜,明确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和区域布局,以科技创新引导优质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和区域集聚,逐步推动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最后,抢占了“新赛道”,坚持绿色发展与智能发展双驱动,积极建立起以节能降碳、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导向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
【苏丽锋、侯楠楠:破解“有活没人干”难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苏丽锋、侯楠楠表示,从当前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来看,“有活没人干”现象背后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二是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有待提高,三是求职者就业观念仍需继续转变。首先,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主要体现为高质量就业岗位的供给不足。应在充分激发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持续发挥其就业吸纳能力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发挥其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变革也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从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以及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入手,塑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其次,从劳动力市场配置角度来看,人岗匹配效率仍有待提高。需要破除一系列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降低劳动者的迁移成本,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促进劳动者在地区、行业间的流动与高效配置,并通过引导产业转移等方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还应从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入手,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在城乡、地域间的均等化水平、智慧化水平。最后,求职者就业观念仍需继续转变。应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通过人才认定、职称评定等方式,提升缺工行业从业者的价值感和荣誉感,由此引领全社会就业观念的转变。
摘编自《工人日报》
【许竹青、张淑慧: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许竹青、张淑慧认为,新时代新征程,应围绕夯实基础研究优势、发展壮大创新型产业、集聚顶尖人才等方面大力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持续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储能。要夯实基础研究根基。大力支持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壮大体系化的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基础研究学科体系建设。将基础研究学科体系建设与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强化科技攻坚力量体系培育;要壮大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任务为牵引,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示范、统筹作用。做大做强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带动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持续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财政金融及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要加快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一是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培育参与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领衔一线生产难题攻关的领军工程技术人才。二是围绕区域优势领域创建一批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校企联合研究院,在创新实践中培养战略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三是进一步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推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