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文明对话互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方法论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超:发挥人民外交重要作用,推动文明对话互鉴】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王超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新征程上,要继续发挥人民外交的重要作用,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是要高水平服务外交大局,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人民力量,统筹民间资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重要贡献。二是要深层次增进人民友好,坚持贴近人民,展示人民视角,表达人民意愿,不断推动中外人民相互了解和真诚沟通。三是要全方位拓展交流互鉴,完善工作布局,拓展工作渠道,充实工作内容,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四是要努力深入挖掘生动鲜活的素材和案例,借助广阔交流平台,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以外界听得懂、听得进的民间外交叙事和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民间外交话语,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摘编自《人民日报》
【万劲波:积极构建现代化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认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旨在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根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创新的不同规律,分类加强制度设计和改革系统集成,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决策—咨询—执行—评估”有效衔接、相辅相成的科技治理体系,让决策、咨询、执行、评估在科技治理链条上形成闭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这是做好科技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长远发展目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战略科技任务和战略科技人才的一体化部署,这是做好科技工作的战略路径。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这是做好科技工作的战略要求。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打造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创新的完整创新生态,营造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创新生态,这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环境保障。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吕红: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塑造新兴业态、推动绿色发展】
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刘吕红指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优质动能、奠定产业基础、筑牢生态根基。培育现代化优质动能,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锚定关键共性技术,持续推进“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聚焦先进前沿领域,增强配套政策支持,吸引孵化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夯实现代化产业基础,需以新兴业态为关键阵地,提升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发展水平,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把握未来产业的发展机遇,掌握未来产业的战略主动。筑牢现代化生态根基,需以绿色低碳为发展导向,加快推动传统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低效率、高污染和粗放式发展向创新驱动、高效率、可持续和集约式的新型增长方式转变,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让绿色生产力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新的动力引擎。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阚道远: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战略安排内蕴鲜明的方法论】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阚道远指出,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战略安排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具体运用,内蕴着鲜明的方法论意蕴。首先,坚持捍卫原则与理论创新相统一。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体系中,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捍卫、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和动摇的最高政治原则;另一方面,要在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其次,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善于把握关键,抓住问题重点,通过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不但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工作方法。再次,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统一。一方面,完善的顶层设计是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有力的基层探索是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牵引。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