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金融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创新体系、新质生产力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董小君:加强监管,推动金融系统可持续发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董小君表示,有效的监管是促进金融创新的制度保障。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在促进金融创新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寻求平衡,以确保金融系统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应及时加强金融监管,监管、对监管的监管都要“长牙带刺”,及时发现问题并坚决亮剑。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逐步确立起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更加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与安全。另一方面,要以科技赋能促进金融监管创新。在理念上,树立“科技驱动型”的监管思维,利用科技赋能将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监管主体需要利用科技手段对各类金融创新的风险进行评估,提升监管能力,实现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的双重目标。在机制上,探索金融科技“沙盒监管”模式,在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间寻求平衡。“沙盒监管”强化了监管对金融科技创新的引领、护航和孵化作用,为金融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
【常纪文:在更高层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认为,在更高层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需找准工作抓手和切入点,有序推进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首先要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在京津冀、长三角、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和流域,按照各自的特色、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加强产业协作布局和技术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持续良性互动。其次要坚持要素统筹和城乡融合,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智慧高效为导向重点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协同推进城市更新、社区更新、建筑更新,推进海绵城市和海绵社区建设。最后要按照系统思维,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塑造一批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全面展现大美西部壮美风貌、亮丽东北辽阔风光、美丽中部锦绣山河、和谐东部秀美风韵。
摘编自《经济日报》
【任晓刚:找准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任晓刚表示,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需要在总结好、运用好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找准突破口、着力点,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一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培育创新文化。二是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上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和重大原始创新效能。三是要加强协同联动。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构建区域创新合作与交流平台,加强各区域间交流合作。四是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以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国际合作基础。
摘编自《人民日报》
【任保平:着力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任保平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着力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效衔接,致力于研发处于国际前沿的原创性核心高新技术。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的产业变革和创新。另一方面,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前沿科技研发及其产业化。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把绿色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与绿色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第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有机互动,在条件上要通过科技创新,在过程上要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结果上则带来绿色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技术基础、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撑。第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