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物介绍: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东北亚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内外著名国际问题专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日本研究所所长、亚太研究所所长,国际研究学部主任;第十、十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曾担任中国亚太学会会长、东亚展望小组成员、中国-东盟合作官方专家组成员、亚欧合作专家组亚洲代表成员、东亚自由贸易区研究专家组长、东亚经济伙伴关系研究专家组成员、中韩联合专家委员会中方执行主席、中韩友协副会长、德意志银行亚太地区顾问等。
以教育培养更多了解东北亚和世界、能够面向未来的年轻学者,是张蕴岭来到山东大学办学的初心。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到山东大学,他的研究生涯和教育生涯始终贯穿着崇高的学术追求和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关注。
夙愿与情怀:始创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和国际问题研究院
山东大学是张蕴岭的母校,山东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作为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威海卫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独特且重要的存在。怀揣着建立一所专注于东北亚问题的教学与研究基地,培养一批年轻人、改变周边外交格局的梦想, 张蕴岭选择来到了山东大学威海校区。
当今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张蕴岭看来,东北亚地区的变局引人注目,影响巨大,迫切需要构建起东北亚新关系和秩序。既有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以地缘政治的视角看待国际区域,主张基于本国的地缘利益进行战略定位,开展地缘竞争。但东北亚区域不应是争霸之地,正在崛起的中国不走传统大国争霸的老路。他主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形成共处共生共享的新区域,这样才符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发展理念,才应该是东北亚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做到这一点,可能还需要年轻一代继续努力。
在这样的考虑下,张蕴岭来到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后,以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为出发点,致力于培养出具有国家情怀和国际视野、高水平特色化的复合型优秀人才,推动建立了韩国学院,后来又扩展为东北亚学院。随着学院的稳健发展,张蕴岭认为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还要落实“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借助高端智库加强对国际问题、特别是区域国别理论与对策问题的研究。就此,2019年2月,他推动成立了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张蕴岭这样说道,他的一生算是创业过三次:一次是在中国社科院,把新兴的亚太所、国际研究学部做得红红火火;一次是推动中国的区域合作实践,直接参与和推动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担任东亚自贸区可行性研究联合专家组组长,参与和推动RCEP的构建;再有一次就是推动成立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国际问题研究院。始终贯彻于这三次创业之中的,是他对解决国际和区域问题的执着探索和不懈追求。
筚路蓝缕:研究院的昨日今朝
国际问题研究院定位山东大学高端智库,有效整合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资源,致力于就重大国际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国际问题高等研究院。对标国家高端智库的发展定位,关键是要用质量说话,要推出足够多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张蕴岭坚持“有为才能有位”的理念,要想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就要以成果立身、凭本事服人。然而,时间紧,任务重,面对研究院初创时人才短缺的困境,张蕴岭亲自联络和引进优秀的学者,以诚相待共商科研前景发展,并尽心尽力帮助解决生活工作困难。张蕴岭带领团队,不仅在研究写作时亲力亲为,对自身高标准严要求;还悉心培养团队研究人员,修改审校年轻学者的稿件,改动颇多也从不署名。他知晓高校教师学者面临的考核压力,与学校商讨减轻研究人员的工作压力,不仅是期刊论文,也将智库文章、专著、媒体理论文章等同样体现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纳入论文评价的指标之中。对于人才的高期待与严培养,会同张蕴岭的以身作则与切身关切,一同形成了研究院团队团结奋进、劳而不怨的氛围。张蕴岭和研究员们在上课之余加班加点,才“熬”出众多重大成果,推动研究院在学术界站稳脚跟,以实际成果赢得了外界的认可和信任。
在山东大学的十年里,张蕴岭推动东北亚学院成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国际问题研究院成为颇具影响的国际问题研究智库。如今,国际问题研究院聚焦三个定位:引领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建设一流智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调研;形成完善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继续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使命担当。
创新突破:于变局中开新局,形成新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核心在变化,区域国别学研究任务也在于观察和分析变化并提出应对之策。在张蕴岭看来,寻求确定性在于预测变化与创造确定性。在研究中得出正确的分析预测、甚至推动变化向有利的方面发展,这需要研究人员在分析困难问题时具有宏大视角与综合视野。以往的独立学科能够解决特定方面问题,但视角具有局限性;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复杂现象。交叉学科特点下的区域国别学能够结合政治、经济、社会等多视角全面分析问题,将分析引向更加深入与丰富多元的角度。
区域国别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属于交叉学科门类,它的内涵和边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动态变化性。张蕴岭指出,交叉不是目的,融合才是目的,要通过将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交叉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和学科体系。这就对于单一学科背景的老师带来了挑战。新的知识结构调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实时更新知识,注重实用性,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张蕴岭在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视国际视野和交叉知识与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他认为这对于应对复杂的全球问题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外交、企业以及其他需要广泛知识结构的领域。同时,他还强调要培养学生更加宽阔的思维与强应变能力,不断推进高校区域国别学科建设。
即便已经79岁高龄,张蕴岭还依然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他对自己有一个鞭策语“老骥不鞭自奋蹄”,能跑得动就继续往前奔。三次创业贯穿一生,虽角色转换,但初心未改。我们所见的,正是一位学人始终胸怀家国天下、干事创业的情怀与担当。(光明网记者刘梦甜、实习生唐术乔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