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高等教育、区域国别学、基层治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赖德胜:全面增强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市场适应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认为,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从供需两端发力,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高等教育作为供给方,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努力形成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一是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既要鼓励引导一些高校“放眼世界”,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又要鼓励引导一些高校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办出地方和行业特色,建应用型大学和应用型学科。二是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国家层面要切实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调整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经费的拨款系数,适当提高理工农医紧缺专业的拨款系数。学校层面要瞄准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特别是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三是强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终身思考、终身学习、终身探索的习惯,在面对变动不居的世界时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
摘编自《学习时报》
【翟崑:加快构建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表示,我国区域国别学需要乘势而上、统筹规划,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形成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一是要加强宏观规划。遵循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围绕学科规划、政策配套、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科研条件等做好宏观规划协调工作,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推进区域国别学创新。二是要回答重大问题。回答重大战略问题、现实问题,是推动建构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动力。三是要形成基本框架。区域国别学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研究者需要树立发展的、系统的、联系的学术视野,形成和完善基本研究框架。四是要把握知识层次。从学科建设角度看,需要形成理论、实践、历史、方法等多方面相容相通的知识体系。从服务国家战略角度看,可加强服务于知识生产的基础理论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政策应用研究以及提高国民素养的社会通用型知识研究。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看,中国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要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性,也要具有普遍性和引领性。五是要创新研究方法。中国学者需要以国家需求为目标、以区域国别为对象、以发展研究为主线、以交叉复合为重点,创新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重视人文学科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各取所长、各避其短,同时吸纳自然科学和理工科的适宜方法与手段。从人类知识生产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对知识生产产生根本性影响,需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赋能区域国别学研究。
摘编自《人民日报》
【文丰安:以数字化技术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执行总编辑文丰安认为,实践证明,数字技术推动政务数据跨区域、跨部门、跨平台实现共同维护和共享,促进了业务协同办理,切实增强了基层社会治理服务效能。因此,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要善于抓住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机遇。要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上下功夫,以新算法、新模式,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数据整合能力、应急预案能力、精准管控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智慧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发展有效促进了数据共享、流通和人物的互动,为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现实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各级政府及社区既要强化数字技术创新意识,充分把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也要增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制度支撑、政策倾斜,加大对数字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数据和人才关键核心要素支撑;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要坚持创新智能平台赋能数字生活新空间。“互联网+”政务服务、数字政府建设的推进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也从根本上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助于多元协同、权责适应和共同发展新格局的创建,进而高效及时化解矛盾和风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摘编自《光明日报》
【钱明辉、应芷安:因地制宜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钱明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后应芷安表示,全国各地区的文化科技融合面临不同挑战,需要因地制宜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为此,首先要整合区域资源,挖掘地方特色,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方向。地方应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对区域内文化资源进行精准梳理与整合。各地应进一步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利用先进科技手段赋能优势文化产业,推动地方文化繁荣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其次要营造多元场景,推进成果应用,形成文化科技融合新增长点。在新时代数字转型浪潮中,应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景式呈现等前沿技术,积极营造多元化的文化场景,为用户提供更开放、多元且个性化的选择,带来更生动、直观的沉浸式体验。进一步以市场多元化需求为导向,精准地将符合用户偏好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文化场景中,有效促进供需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动科技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增长点。最后要强化人才支撑,优化技术环境,保障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活力。各地区需要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及优势产业,针对不同融合模式强化特定领域人才培养,确保专业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实践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此外,鼓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领军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共同打造文化领域科技孵化器等平台,汇聚人才资源、优化技术环境,加速文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文化科技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